2017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古代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赤壁之战
【答案】赤壁之战是指三国形成时期,孙权、刘备联军于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长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带大破曹操大军,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又称乌林之役。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孙刘联军最后以火攻大破曹军,曹操北回,孙、刘各自夺去荆州的一部分,此后三国鼎立之势基本形成。
2. 新石器时代
【答案】新石器时代是指考古学分期中会使用磨制石器和陶器的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传统的观点是将磨制石器、制陶术、农业和畜牧业,作为新石器时代的四个基本要素和新石器时代开端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开始于距今1万年左右,结束于距今5000年~4000年。其早期距今约10000年左右~7000年,中期距今为7000年~5000年,晚期距今约5000年~4000年。目前我国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存主要以裴李岗文化为代表,中期以仰韶文化和红山文化为代表,晚期以龙山文化和良诸文化为代表。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己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3. 三监
【答案】三监是指周武王克商后为监视殷商遗民而设置的机构。周武王攻下商都朝歌后,封王被迫自焚而死,商朝亡,但商的奴隶主阶级仍保存了很强的实力。为加强对殷民的控制,巩固西周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周武王灭商后,将殷都封给封子武庚,统率殷的遗民。并将殷都以东为卫,由武王弟管叔监之; 殷都以西为廊,由武王弟蔡叔监之; 殷都以北为廊,由武王弟霍叔监之,总称三监。又武王以邶封武庚,以鄘封管叔、以卫封蔡叔,以监殷民,称为三监。
4. 怯薛制度
【答案】怯薛制度是指蒙古和元朝的禁卫军制度。怯薛原意是轮流值宿守卫,是从草原贵族们豢养亲兵(那可儿)制度发展而来的,在完成蒙古统一事业的过程中,成吉思汗称汗后,下令挑选各部贵族子弟及自由民中有技能、身体健全者,组成一支一万人的怯薛,即禁卫军。这支军队由他直接指挥,驻扎在他的殿帐周围。分为四班,由四个亲信的那司儿任怯薛长,每三日轮流值班。怯薛军是蒙古军的精锐,也是对地方加强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
5. 永嘉南渡
【答案】永嘉南渡是指西晋永嘉之乱后,出现的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迁徙浪潮,北方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民族冲突,纷纷举族南迁,大量人口从中原迁往长江中下游,又称“南渡之变”。中原民户有超过百万人迁至长江流域,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是士大夫阶层和贵族阶层,南迁时间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是中国古代出现的第一次人日南迁的高潮,它在客观上促进了长江中下游的经济发展,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6. 宣政院
【答案】宣政院是元代掌管全国佛教事务和统辖吐蕃地区的官署名。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名宣政院。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长官为院使,秩从一品。下设同知、副使、金院同佥、院判、参院等官,官属得有选用,地方置僧禄司僧正等分理僧尼之政,隶于宣政院,至大四年(1311年)废止,凡僧人诉讼悉归有司。至顺二年(1331)又在全国各地置广教总管所十六所,元统二年又废止。吐蕃有大事,则置行宣政院往当地处理,唯重大军事行动需与枢密院商议:延祐五年,又置行宣政院于杭州,总江浙僧政。宣政院所辖吐蕃之地,分置吐蕃等处宣慰司,吐蕃等路宣慰使司和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三路宣慰司,其官僧俗并用,军民兼管,主要官员由帝师和宣政院荐举,朝廷任命。
7. 大运河
【答案】大运河是指隋代开凿的水利工程,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长的古代运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分三段。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邢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邢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南达江都入长江。南段名江南河,北起长南岸之京口,南通余杭。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琢郡。它分段开凿,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公里。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对东方和南方的统治,同时也是为了从南方槽运粮食和便利对东北用兵。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的经济、文化
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8. 屯田
【答案】屯田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又称屯垦。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问题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的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9. 复社
【答案】复社是指明末以张溥、张采为首的文社团体。其成员多为青年士子,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为号召,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亲身参与政治斗争。复社成员后来或被魏忠贤迫害致死,
或抗清殉难。顺治时被取缔。他们大都怀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宗经复古,切实尚用相号召,切磋学问,砥砺品行,反对空谈,密切关注社会人生,并实际地参加政治斗争。他们的作品,注重反映社会现实,揭露权奸宦官,同情民生疾苦,讴歌抗清伟业,抒发报国豪情,富有感染力量。也标志着明末文风新的重大转向。
10.南戏
【答案】南戏是指宋元及明初流行于南方的戏曲艺术。经由南曲腔调演唱的温州杂剧等地方戏发展而成,亦称传奇、戏文。出现在宋杂剧脚色体系完备之后,在叙事性说唱文学高度成熟的基础上形成。它是民间艺人“以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构成曲牌连缀体制,用代言体的形式搬演长篇故事,从而创造出一种新兴艺术样式。著名的“四大传奇”,是《荆钗记》、《拜月亭》、《杀狗
,则被推崇为“南戏之祖”。 记》和《白兔记》。而元末温州高明的《琵琶记》
二、简答题
11.为什么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答案】(1)魏晋时期
①曹操统一北方,扩大了北方民族的接触和了解,蜀汉平定南中,吴国招抚山越,都安定了地区民族关系,加速了民族融合。
②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揭、氏、羌大规模内迁至黄河下游,四川、甘肃少数民族在川、陕间移动,有的起义、有的起兵,打击了晋的统治。永嘉年间数以百万L ~一的北方汉民族迁徙到南方,造成南方经济变化和民族关系的变化,使南方经济发展起来。
(2)南北朝时期
①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更迭,北魏鲜卑族实行“混一戎华”政策,把中国早己形成并正在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这一大事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他们采取分土定居,改变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向以农业为主。他们设太学,重视用儒学培养官僚,重用汉人士人,对北魏法律及文化的发展都起了巨大作用。
②北魏孝文帝改革更以法律形式,加速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让鲜卑族用汉服、汉语,鼓励与汉人通婚等,本身就具有民族融合、同化的过程。
③北魏末年,各民族大起义爆发,这次大起义体现了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在共同斗争中民族关系得到改善,加深了民族间的了解,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所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大同化、大融合时期。
12.简述唐太宗与“贞观之治”。
,唐朝第二位皇帝,年号贞观,是唐朝杰出的政治家、军【答案】唐太宗(627年~649年)
事家。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最终登上皇位。其在位期问,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改革各项政策,使社会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他采取的具体措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