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812公共政策分析之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多数决定规则

【答案】多数决定规划,是指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以得票最多的政策方案作为正式的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则。多数规则采取两种基本形式:简单多数规则和绝对多数规则。多数决定规则可大幅度地降低决策成本,但也存在一些缺陷:①“多数剥削少数”;②投票“循环”现象,即投票过程细节安排的变化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结果。

2. 精英决策

【答案】精英分析方法认为所有的政治系统都分为两个阶层一一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精英分析的核心观点在于,公共政策是统治精英的偏好和价值体现,大众在相当程度上是被精英所操纵的。因此精英决策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杰出的精英人物决定的,大众不能决定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反映的是占统治地位的精英们的价值观而不是大众的需求和意愿。

3. 系统方法

【答案】系统方法是指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要素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地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它是一种立足整体、统筹全局,使整体与部分统一起来的科学方法。它将分析与综合有机地结合,并努力运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特别是运用数学工具,定量、精确地描述对象的运动状态与规律,为解决如政策系统这一类复杂系统问题,提供研究的新途径。美国学者克朗认为,在政策分析中,若明智地运用系统方法,将会改善所制定的政策质量; 若完全缺乏系统分析,将会使复杂系统中的情况恶化。系统方法的显著特点是整体性、综合性和最优化。

4. 沉淀成本

【答案】沉淀成本是指政策实施中己经投入且无法挽回的成本。面对高昂的沉淀成本,决策者往往进退两难。一方面,政策己经被证明为无效的或失败的,继续投入资金只会扩大损失; 另一方面,如果放弃,那么己经投入的巨额资金将因政策的终止而付之东流。对决策者来说,不计较政策目前的效果,让其再持续一段时间以观后效,似乎是明智而保险的做法。

5. 置信区间

【答案】虽然希望抽样误差越小越好,但误差总是难以避免的,因此某个样本统计量能否用来估计总体参数,取决于公共管理者对抽样误差的精度要求。公共管理者可以根据样本给出一个

随机范围,这个范围以某种可以接受的概率保证对参数估计的正确性,即总体参数以某种概率包含在这个范围内。这个范围被称为置信区间,可以接受的概率被称为置信度或置信水平,通常记

,则总体均值的置信区间为1-α(α为一个较小数)。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如果已知总体标准差。

为:

位值,是均值标准误。。其中,是样本均值,是正态分布函数在上的分被称为置信区间下限,被称为置信区间上限。

6. 政策方案评估

【答案】政策方案评估是指在政策方案出台以前,对各种备择方案的可靠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论证,说明各个方案的优劣,主要包括价值评估、效果评估、风险评估和可行性评估的过程。其中,可行性评估是政策方案评估的重点内容。

二、简答题

7. 公共政策调整的障碍。

【答案】政策调整是政策制定者依据政策评价结论反馈的信息,对政策的内容和形式进行部分或全部改变的行为。这实际上是政策制定过程的延续。它具有非零起点性和双重优化的特点。任何政策都是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和实现特定的目标而制定的,及时地进行行政调整是政治生活中很正常的事。因为政策调整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所以人们对它的认识不可能完全一致,总会使调整存在着多种障碍。单从决策主体分析,有以下表现:

(1)决策者的利益。少数决策者往往从心理上不愿意承认政策的缺陷。在他们看来,承认政策失败就等于自己失败,意味着更多利益的丢失。如果原有政策给他们利益很多,调整了的政策给他们的利益很小,在存在着极大的利益反差的情况下,他们不可能是政策调整的支持者。

(2)决策者的素质。决策者是政策制定系统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是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最有权威的驾驭者。政策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是决策者,而决策者的关键是他们的素质。素质低下的决策者,不可能及时地修正或否定那些过时或失误的政策。

(3)决策者的信息资源。政策调整是动态过程,维持这一过程并使之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信息的反馈。假如反馈机制失控,造成了信息不足或失真,那么决策者就失去了作出新决策的依据。比如客观环境己发生改变,信息却反馈不上来,或者反馈的信息是某些人编造的假信息,这样政策执行的惯性会使决策主体无力调整政策。

8. 比较政策制定中的理性综合方法和渐进性方法的不同。

【答案】(1)理性是指为达到一定的日的,解决一定的问题,使用冷静、客观和准确的计算,利用已获取的信息或统计资料,对目的和手段进行分析,以求得最佳的手段或解决办法,有效率地或有效果地达成目的。理性综合分析方法可分为完全理性决策模型和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①完全理性决策模型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根据数字和事实,用合理的科学方法与精细的计算,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

政策方案的优劣,从而求得最佳的政策或问题的解决办法。其实质是一种政策选优的方法。理性决策模型认为,只要决策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是出于理性的考虑,最后所决定的政策自然是合理的,能使问题迎刃而解。

a. 来源

理性主义的理论植根于启蒙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寻求提高人类条件的超脱的、科学的知识。他们信奉这样一种理念:社会的问题必须以“科学”或“理性”的方式来解决,收集与问题相关的所有信息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然后选择一个最好的方案。

b. 特征

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特征是用“目的—方法分析”的途径来规划政策,即首先确定目的,然后再寻求达成目的的方法,用最佳的手段达成某一个既定的目标。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最终目的,是希望能够设计出一套程序,以使决策者能够通过程序制定出一个取得最大净价值的合理政策。

c. 对完全理性决策模型的评价

第一,完全理性决策模型适用的条件过于苛刻,而这种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不可能实现的。

第二,人类决策者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能全面地确立可选的方案,也无法综合地计算成本和收益。

第三,没有任何一个政治体系能够全部满足这些条件,况且由于择优的标准不一、信息不可能完全、事物的不断变化,一旦时过境迁,原先“最优”的政策便可能不再有效,理性决策模型不可能在实际的政治生活中加以运用。

②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缘起

a. 起源

西蒙指出,由于人类知识的不完备性、预测的困难以及人类活动或行为的范围有限等因素,使得(纯粹)理性在实际中是不存在的。因此,西蒙认为,人类决策行为所依赖的是有限理性,而不是(纯粹)理性,也不是弗洛伊德等人所讲的非理性,而是介于理性和非理性之间的东西。

b.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的主张

事实与价值区分的决策模型是一个理想的模型。在真正的决策过程中,基本上是不存在像经济学模型所提出的那此完全理性的假设前提的。

决策者要寻求的不是经济学模型主张的所谓最佳方案,而只是符合某个预先设定好的最低限度规定的标准。

在有限理性决策模型中,决策者并不是追求最大化的原则,而是满意原则。现实的标准代替了综合理性的模型。

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是建立在西蒙“行政人”的人性假设判定的基础之上。

(2)渐进决策模型

林德布洛姆强烈地批评理性概念及理性主义模式,并提出他的“渐进主义”概念及模式。 ①渐进决策模型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