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大学普通生物学(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有丝分裂。
【答案】有丝分裂是真核生物体细胞的分裂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分裂时期染色质形成丝状或带状结构,出现由纺锤丝组成的纺锤体,分裂结束后子细胞和母细胞具有相同的遗传物质。
2. 异温动物。
【答案】异温动物不能稳定地调节自己的体温,使其保持在同一水平。(蝙蝠属于哺乳动物,蜂鸟属于鸟类,它们在活动时,属于恒温动物,但是当他们在休息时,为了降低维持体温代谢能量的需求,身体温度的调节会改为类似变温动物的方式,身体的温度会随外界的温度而改变,这种体温调节的方式归类为异温动物。)
3. 生态效率。
【答案】生态效率是指食物链各环节上的能量的转化效率,约为
4. 器官。
【答案】器官是多细胞动物中由多种组织组成的,以完成一种或几种特定功能的结构。
5. 联系学习。
【答案】联系学习是指把2个或2个以上的刺激联系起来而诱发同样的行为。条件反射就是一种联系学习。
6. 粥样动脉硬化。
【答案】粥样动脉硬化是指动脉内膜中沉积含胆固醇的脂肪,形成粥样斑块,阻塞血流,引发血栓的血管病。
7. 比较解剖学。
【答案】比较解剖学是对各类脊椎动物的器官和系统进行解剖和比较研究的科学。
8. 同位素示踪。
【答案】同位素示踪是利用放射性核素作为示踪剂对研究对象进行标记的微量分析技术。
二、简答题
9. 简述细菌的结构。
【答案】细菌分为真细菌和古核生物。真细菌包括细菌、蓝细菌、放线菌、螺旋体、衣原体、
立克次氏体和支原体等。其结构特点为:
(1)细菌没有细胞核,只有一个环状的DNA 分子,位于细菌细胞内特定的区域内,称为类核体(拟核),在这区域内有少量的RNA 和非组蛋白蛋白质。类核体与周围的细胞质之间没有截然的界线。
(2)细菌细胞质中有散在的核糖体,没有线粒体等细胞器。
(3)除支原体外,所有细菌都有细胞壁。细胞壁不含纤维素,它的主要成分是含乙酰胞壁酸的肽聚糖。胞壁酸是细菌壁的特有成分。
(4)很多杆菌和螺旋菌的体表有鞭毛,鞭毛固定在原生质膜和细胞壁上,细菌借助鞭毛旋转推动菌体前进,移向营养物或逃避有害刺激。
(5)—些革兰氏阴性菌的表面还有短而多的纤毛,没有运动功能,纤毛的作用是使细菌互相附着成为群落,而成为群落的细菌才能使寄主发病。有些细菌只有一两根长纤毛,这种纤毛在细菌有性生殖时是遗传物质的运输管道。
(6)细菌的细胞膜是脂类双分子层结构。
(7)很多细菌的细胞质中还含有小的环状DNA 分子,称为质粒。质粒是染色体外的遗传物质。
10.简述大多数多细胞动物个体成体、幼体、胚胎的特点。
【答案】(1)胚胎的特征:①从受精卵开始到胚胎形成,②无运动能力,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最差,③体积最小,身体是从一个受精卵细胞开始,组织、器官和系统逐渐形成。④动物界中绝大多数种类是雌雄异体,成体和幼体的性别在胚胎形成已决定。
(2)成体的特征:①成体完成死亡;②能够进行有性生殖;③能够适应外界环境;④体积大,身体结构完整、复杂。
(3)幼体的特征:①体积小、质量轻、身体的结构还不完善;②不能进行有性生殖;③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差;④受精卵孵化出幼体,雌成体生产出幼体。
11.为什么说被子植物是当今最繁盛最进化的植物?
【答案】被子植物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植物,是当今最繁盛最进化的植物,理由如下:
(1)被子植物孢子体高度发达,组织分化细致,生理机能效率高。
(2)被子植物具有真正的花,胚珠被心皮包被。
(3)被子植物具有双受精现象,具有果实。
(4)被子植物具有高度发达的输导组织。
(5)绝大多数被子植物是虫媒的(也有少量是风媒和水媒的),传粉更为有效。
因此说被子植物是植物发展最高级、最繁茂和分布最广的一个类群。
12.何谓种群的逻辑斯蒂増长?其特征是什么?
【答案】种群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呈逻辑斯蒂增长。逻辑斯蒂增长的数字模型:
式中:
t ——时间;
r ——种群的瞬时增长率;
K-一环境容纳量;
増长曲线是S 型的,具有两个特点:
(1)増长曲线有一个上渐进线,即S 型增长曲线逐渐接近于某一特定的最大值,但不会超过这个最大值的水平,此值即为种群生存的最大环境容纳量,通常用K 表示。当种群大小达到K 值时,将不再增长。
(2)S 型曲线是逐渐变化的,平滑的。
13.结合根、茎、叶的结构和生理机能,简述高等植物的物质运输。
【答案】高等植物主要从根部吸收的水分和无机盐,以及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需要被输送到植物的各部位,这些物质的运输是通过复杂的维管系统来完成的。茎的维管系统和根的维管系统相通,两者和叶中的叶脉共同构成植物体的运输系统和支架。高等植物的物质运输过程如下:
(1)土壤中的水从植物根部进入维管柱后,经根、茎、叶的输导组织而运输到叶,从叶经蒸腾作用而散失。在运输过程中植物的各种细胞吸收利用溶于水中的无机盐,水分可作为叶和其他绿色部分光合作用的原料。矿物质或无机离子在植物体内都是溶于水中,由木质部的导管和管胞运输到植物各部分。
(2)植物叶中光合作用的有机物是由韧皮部运输的,运输有机物质的管道是筛管。
14.从消化方式、消化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谈谈原生动物到脊椎动物消化系统的演化发展。
【答案】动物处理食物的过程包括消化和吸收,消化分为胞内消化和胞外消化。
(1)单细胞原生动物和海绵都是将食物颗粒吞入细胞内进行消化的,称为细胞内消化,其整个摄食过程:摄入、消化、吸收和排出,都是在一个细胞内进行的。
(2)腔肠动物(水螅)是最早出现细胞外消化的动物,但腔肠动物的细胞外消化并不完全,还同时保留着细胞内消化的能力。
(3)扁形动物涡虫的细胞外消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消化道起着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消化道分支越多,消化吸收的面积就越大,运输效率也越高。涡虫的消化道只有一个开口,口位于腹面近体后,咽为肌肉质长管状,能从口中自由伸出. 用以捕捉食物,咽后为肠,分3支主干,每支主干又反复分出小支,末端为盲管,有口无肛门,食物从口进入,食物和消化后的残渣都要从
:一一种群在单位时间内的增长率; N ——种群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