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走向延安的丁玲

关键词:丁玲;延安经历;创作危机;复杂性;整体性;典型性

  摘要


摘  要

    作为最早到达延安的一位知名女作家,丁玲亲身感受了时代动荡中延安的风起云涌,延安岁月成为丁玲创作生涯中一段难忘的岁月。丁玲在延安的创作从《在医院》、《我在霞村的时候》、《夜》向《田保霖》、《民间艺人李卜》等作品的转变过程以及丁玲在延安时期所走过的心路历程都是非常复杂的。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中呈现出的精神意识的复杂性,反映出当时延安知识分子内心深处一次痛苦的角力,这次痛苦的挣扎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本文选取了走向延安的丁玲作为切入点,试图不再以1942年发生的整风运动作为分界线将其创作截然分成两段,而是将丁玲延安时期创作呈现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同时也是以丁玲作为典型代表,考察以丁玲为代表的延安文人所走过的延安道路。

    论文的引言部分主要阐明了丁玲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时间为顺序回顾了丁玲研究的历程。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本文选择走向延安的丁玲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和意义。

    本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探究了丁玲走向延安的原因。在探讨丁玲走向延安的原因时,本文有意地回避了政治外力的影响,尽管这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因素,而主要是从丁玲的人生历程和丁玲创作中出现的危机切入。人生经历方面又从家庭、教育、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婚姻等方面谈起,表明丁玲并不是一个天生文学家,她有强烈地社会参与意识,文学只是她宣泄苦痛的一个窗口。同时丁玲的创作中出现了危机,在这两个方面的夹击之下,尽管当时有出国这条康庄大道,但丁玲还是选择了延安作为重生之处。

    第二章主要围绕丁玲在延安时期创作中呈现的复杂性展开分析,通过对丁玲在延安时期的不同体裁的作品进行研究,表明不能以1942为界,将丁玲的创作截然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丁玲的创作是存在延续性的,表现出的是一种复杂的状态,不能简单地进行褒贬。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丁玲,在创作主体呈现的复杂性的统摄下,形成了一个不能分割的整体。

    第三章主要对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创作进行了整体性的总结,阐明丁玲在延安时期的创作呈现了两个倾向,第一个是从知识分子启蒙性话语向革命性话语的倾斜,第二个是作为一名敏感的成熟的女作家,丁玲在延安时期对女性立场的放弃。这两种倾向折射出的是当时延安知识分子一种整体性的选择,这种选择所造成的知识分子主体性的缺失对中国的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地影响。

    结语部分在总述了丁玲走向延安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及丁玲在延安的创作呈现的复杂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以丁玲为代表的延安知识分子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