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616中国工艺美术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陶和瓷的主要区别(和关系)。
【答案】(1)原料不同。陶器用粘土;瓷器用瓷土。
(2)烧窑火候温度不同。陶器较低,约800度左右; 瓷器较高,约1200度左右。
(3)物理特性不同。陶器质地松脆,有微孔; 瓷器质地致密、坚实、不漏水,敲击有金属声。
(4)关系:由此可知:陶和瓷是一种工艺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瓷是陶的生产的高级阶段,是由陶的发展演变而来。虽然出现了瓷,仍然保留着陶,形成了陶和瓷的各自发展的两个支流。
2. 简述清朝时期刺绣工艺的不同体系。
【答案】最著名的有苏绣、粤绣、蜀绣、湘绣、京绣,此外还有鲁绣、汴绣、瓯绣等。
(1)苏绣
苏绣的主要特点是针脚细密,色调典雅,图案多采用“留水路”的分面推晕的表现方法,有浓厚的装饰性。苏绣的针法,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而各有区别,它已发展到43种之多。主要有平针、套针、抢针、施针、拉梭子、松子针、刻鳞等。
(2)湘绣
对湘绣的发展有较大贡献的是胡莲仙和魏氏。她们共同提高技艺,扩大了湘绣的影响。. 湘绣的特点是具有写实的作风,针法多用施针,使得刻画物象的真实感较强。多用双印、四印、齐、柔、填粉、参、毛、横、直、斜、叠、砌等针法。湘绣的传统题材以狮虎等猛兽为最有特色。它的独特手法是用色彩衬地,然后在其上施以刺绣,增加层次感。
(3)粤绣
粤绣的艺术特点是花纹繁崛,喜用百鸟、鸡等为题材。色彩浓艳,对比强烈,具有明快热烈的艺术效果。粤绣除一般针法外,还有肉入针、金夹绣等。针脚长短不齐,在轮廓处多用金线勾边。
(4)蜀绣
蜀绣以成都为中心并为其主要产地,多采用成都生产的各色绸缎,用散线和红线绣制。蜀绣用线工整厚重,色彩明快,富有民间艺术特色。蜀绣的特点是“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
(5)京绣
京绣是由明清两代的北京以皇室绣作为中心,在为宫廷制作各种御用绣品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有特色的刺绣。制品多为小品,做工精巧富丽。清代刺绣的发展,不仅著名绣手辈出,而且产生了关于刺绣工艺的专门著作。主要有丁佩著《绣谱》、著名刺绣家沈寿的《雪宦绣谱》。
3. 简述“异质同构”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1)“异质同构”说由二十世纪西方新兴起的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阿恩海姆提出。他认为艺术作品具有一种力的结构,一种表现性,这种力的结构与主体的生理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相似性,当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的一致时,就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即“异质同构”。
(2)异质同构原理对于审美过程的分析:世界万物都具有力的结构,事物的本质属性是由客体自身的表现力决定的,而不是主体的“灌注”、“外射”。因此,将一个事物的外部表现性与一个人的心理状态进行比较,在决定事物的表现性方面不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这一理论从“心·物”、“个体·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论述美与美感的产生,企图将西方艺术与东方艺术、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构成一个逻辑连贯的整体,同时对现有的“心—物”理论作一次整合,是西方美术史上的重要结点,开辟了现代文艺研究的新道路。
(4)但是,这一理论无视或忽视了社会的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对人的情感活动和审美活动的影响和制约,无视或忽视了人类的社会实践与认识活动对人的心理以至生理发展的决定作用。
4. 简述青铜器的优点。
【答案】青铜在金属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上,它的优点较多:
(1)熔点比较低。金属工艺的最先制作方法是锻打,叫做冷锻法。之后用熔铸法。
(2)硬度可以增高,可以根据器皿或用具的需要,铸造出各种不同硬度的青铜器。
(3)在熔铸时由于铜液的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
5. 简述秦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答案】秦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秦始皇兵马俑是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之一,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其艺术特色是:
(1)总体布局上以群雕形式出现,利用众多直立静止体的重复,造成宏伟的气势,使人产生敬畏而难忘的印象。
(2)兵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手法细腻、明快。每个陶俑的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人物的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异。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独有的威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
(3)兵马俑雕塑采用绘塑结合的方式,虽然年代久远,但在刚刚发掘出来的时候还依稀可见人物面部和衣服上绘饰的色彩。在手法上注重传神,构图巧妙,技法灵活,既有真实性也富装饰性。
(4)妆彩粉饰,俑最初是着色的,如恺甲俑身穿绿色或红色短袄,领边袖口镶紫色或粉蓝色花边,深蓝色短裤,黑鞋,显得人物形象丰富多彩。
(5)绘塑结合,如马嘴和鼻孔塑得较小,但绘上红舌、白齿和肉红色的鼻孔后,呈现出张口
嘶鸣的效果。这种设色方法使军阵的气氛显得热烈又雄壮。
6. 简述编织工艺的特点。
【答案】(1)就地取材
无论是漫山遍野的竹、藤、棕、草,还是农业副产品如麦科、玉米皮等,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科学的发展,还提供了人造纤维、塑料等新的编织材料。
(2)价廉物美
劳动人民用精巧的手艺,将普通的材料制成适用而又美观的生活用品,丰富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3)广泛的技术力量
在许多传统的编织工艺地区,妇女儿童们都娴熟编织手艺,是一支重要的生产力量,编织工艺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4)浓厚的民间工艺特色
编织工艺是由劳动人民自行设计、自己制作的。它充分运用材料的天然色泽,发展了编织的各种方法,也体现了劳动人民朴质、简洁、大方的审美要求和艺术特色。
7. 简述宋代工艺美术风格特色出现的原因。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的政治、经济,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哲学、文学思想,影响着工艺美术的审美要求和创作思潮。我们从社会的、哲学的、文学的领域来探索形成这种工艺美术特色的原因。
(1)社会方面
宋代由于执行了“安内虚外”、“重文抑武”的政策,对于北方的辽、金、西夏等贵族统治者的不断侵扰,采取了忍辱苟安的对策,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十分软弱的朝代。因此,反映在工艺美术风格上,它缺乏宏博华丽的雄伟气魄。
(2)哲学领域
理学占据了统治地位。其核心思想是“存天理,灭人欲”。认为旧秩所体现的“天理”是永恒不变的。而讲求经济事业,要求生活条件则是属于邪恶的“人欲”,是伤天害理的。理学家所提出的“言理而不言情”,都是与工艺美术的社会任务和要求背道而驰的。因而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下艺美术的风格。
(3)文学领域
除了宋代初期西昆体的淫辞丽藻,婉约浮华的作风外,要求的是平淡自如,条达疏畅的目标。宋真宗的下诏起到了打击西昆体流弊的作用。与此同时,欧阳修等所提倡的诗文革新运动,并通过科举考试以倡导朴质的文风,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8. 简述商周两代青铜器有何异同点?
【答案】(1)商代主要采用饕餮纹和兽面纹,还有回纹、象纹、鱼纹、鸟纹、蝉纹、蚕纹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