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现实性(现实)
【答案】现实性(现实)是标志一切实际存在着的事物的范畴,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
2. 思想体系
【答案】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的高级层次,亦称社会意识形式,它以相对稳定的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具有系统化、抽象化的特性。它是一定阶级或一定社会集团的思想观点的总和。表现形式有政治、哲学、艺术、道德、宗教等。它是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反映社会存在。它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起着巨大的反作用。
3. 谬误
【答案】谬误是指对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相背离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歪曲反映。坚持和发展真理,就必须同谬误作斗争。
4. 意识形态
【答案】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5. 度
【答案】度是指一定事物保持其质的规定性的量的界限,是质和量的统一。在特定的度的范围内,质和量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赖。超出度的范围,事物的质量统一体就会破裂,转化为另外的事物,在新度中形成新的质量统一体。“适度”原则是人们必须掌握的根本原则。度的上下极限称作“关节点”,又称“临界点”。在此范围内,量变不会引起质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就会发生质变
6. “绝对时空”
【答案】“绝对时空”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提出的一种形而上学时空观,绝对时间是指时间的量
度和参考系无关,绝对空间是指长度的量度与参考系无关。其特点是将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截然割裂开来,认为是时间是和物质运动无关的绝对均匀流逝的纯粹的持续性; 空间是和物质运动相脱离的绝对空虚的框框,虽然物质充塞其中,但它本身却是不变的。现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和相对论的提出,证明了这种“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是不存在的,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而具有多种特性。
7. 意识
【答案】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它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①它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是由生物的感觉和动物心理发展而来,与高级神经系统密不可分,是在劳动基础上同语言一起产生的; ②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并对客观世界产生能动的反作用。意识来源于物质,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可以促进物质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物质发展。在阶级社会里,反映社会现象的意识一般具有阶级性
8. 社会的政治结构
【答案】社会的政治结构是指建立在经济结构之上的政治法律设施、政治法律制度及其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政党、政权机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和关于政权的组织形式以及立法、司法、宪法的规程等。国家政权是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
二、简答题
9. 请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不仅有深刻的社会基础,而且也有其自然科学前提。
(1)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一阶段(15世纪后半期~8世纪末)
这一时期,数学成为解释自然现象的根据,实验方法得到确定,近代的生产本身成为自然科学的工艺学运用。这些成就不仅推翻了传统的自然观念,沉重地打击了神学世界观和蒙昧主义,而且极大地推进了近代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变革。
(2)近代自然科学的第二阶段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以及生物进化论。它们的创立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自然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发展的新成就,沉重地打击了形而上学的自然观。随着自然科学的这种重大发展,改变唯物主义形态的历史仟务被提上日程,从而使“三大发现”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10.请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1)从研究对象来讲,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2)从内容上讲,它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内的完整的学科体系;
(3)从阶级属性和功能来讲,它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4)从本质特征上讲,它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学说。
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我们正在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
11.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答案】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是指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召开的十四大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1)内容
①在思想路线上,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力求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创造新经验,既不把书本当教条,也不照搬别国的经验和模式,而是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在对国情的估计上,必须从实际出发,以事实为根据,承认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纠正过去那种脱离实际,超越发展阶段的“左”的错误思想。
③确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而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由此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
④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来自改革,其根本目的就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改革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的配置起基础性的作用。
⑤在实行对内改革的司时,还必须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开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
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协调发展。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这样两个方面统一和协调起来,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
⑦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确立的基本纲领和奋斗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人民民主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
⑧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目标分三步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战略上分三步走:第一步,基本上达到温饱水平; 第_步,在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 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力争我国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