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广东省培养单位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821分析化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共振吸收线
【答案】共振吸收线是指原子从基态激发到第一激发态所产生的吸收谱线。共振吸收线是最灵敏的吸收线。
2. 特征浓度
【答案】能产生1°乂光吸收(吸光度值为0.0044
)时所对应的被测元素的浓度
特征浓度。计算公式
:
3. 外部能量转换
【答案】外部能量转换简称外转换。受激后的电子由第一激发单重态或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以无辐射形式回到基态的各个振动能级的过程。
4. 滴定终点误差
【答案】滴定终点误差是由于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完全一致所造成的相对误差。
5. 电位分析法
【答案】是将合适的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插入被测溶液中组成化学电池,通过测定电池的电动势或指示电极电位的变化进行分析的方法。
6. 振动自由度
【答案】基本振动的数目称为振动自由度。
称为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一般来说电位滴定法的误差比直接电位法小?
【答案】直接电位法是通过测量零电流条件下原电池的电动势,利用电池电动势与被测组分活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直接求出待测组分活(浓)度的方法。而电位滴定法是以测量电位的变化为基础的,因此在电位滴定法中溶液组成的变化、温度的微小波动、电位测量的准确度等对测量影响均较小。
8. 简述疏水柱色谱分离原理。
【答案】亲水性蛋白质(酶)表面均含有一定量的疏水性基团。尽管在水溶液中蛋白质(酶)
具有将疏水性基团折叠在分子内部而表面显露极性和荷电基团的趋势,但总会有一些疏水性基团或极性基团的疏水部位暴露在蛋白质(酶)表面。这部分疏水基团可与亲水性固定相表面偶联的短链烷基、苯基等弱疏水基团发生疏水性相互作用,被固定相(疏水性吸附剂)所吸附。
9. 简要说明下列溶液中微溶化合物的溶解度变化规律。
(1)
(2)AgBr 在
(3)
溶解。(3
)【答案】(1)
同离子效应使 溶液中; 溶液中; 的溶解度小于在纯水中的溶解度。(2)配位效应使AgBr 在有适量乙醇的水溶液中。
在有适量乙醇的水溶液中溶解度明显降低。
10.说明金属指示剂的变色原理、金属指示剂的必备条件,并解释什么是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如何消除之?
【答案】(1)变色原理:利用指示剂本身In 颜色与金属指示剂和金属离子络合物(Min )颜 色不同来确定终点。变色过程如下:
滴定前,化学反应如下所示:
滴定反应为:
终点时,反应为:
(2)金属指示剂的必备条件为:
①Min 与In 颜色应有明显不同;②Min 稳定性要适当,如下所示:
(3)金属指示剂的封闭现象封闭现象是: 当
换指示剂;
若干扰离子产生封闭,可加入掩蔽剂掩蔽干扰离子,掩蔽方法有:络合掩蔽、氧化还原掩蔽和沉淀掩蔽等。
11.试判断下列情况各引起何种误差?若为系统误差,应如何消除?
(1)砝码受到了腐蚀;
(2)称量时试样吸收了水分;
(3)重量法测定钙的含量时,沉淀不够完全;
(4)在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
时,滴定终点不变色或变色不敏锐的现象。消除方法:若被测离子产生封闭,更
(5)使用不纯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质标定NaOH 溶液;
(6)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
【答案】(1)法码受到腐蚀后,质量值就会发生改变,必定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属于系统误差。消除方法是更换新的砝码。
(2)因称量时试样吸收了水分,使称得样品的真正质量比实际称得的质量小,产生的是系统误差。消除方法是根据试样本身的性质在适当的温度下烘干后再称量。
(3)重量法测定钙的含量时,若沉淀不够完全,钙没有被全部沉淀下来,结果产生负误差,属于系统误差。消除方法是更换好的沉淀剂,保证使钙沉淀完全(或改变新的分析方法)。
(4)滴定管读数一般要读至小数点后两位,即最后一位是估计值,这种估计不准是属于偶然误差。
(5)使用不纯的邻苯二甲酸氢钾为基准物质标定NaOH 溶液,会使在标定过程中消耗的NaOH 的体积减小,使测定结果偏高,是系统误差。消除办法是用基准物质级邻苯二甲酸氢钾。
(6)容量瓶和移液管不配套,对测定结果产生的误差为恒定误差,是系统误差。消除方法是校正仪器使之配套。
12.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发射线为锐线,为什么?空心阴极灯可产生锐线光源,请从空心阴极灯的结构或组成来说明其产生锐线的原因。
【答案】原子吸收光谱法使用锐线光源,以便用峰值吸收代替积分吸收,进行定量分析;空心阴极灯用被测元素的金属材料作为阴极,通电加热后,激发产生被测元素原子的发射谱线,可用以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13.欲测定硅酸盐中Fe 、Al 、Ca 、Mg 、Ti 的含量,应分别选用什么方法分解试样?
【答案】用混酸作溶剂分解试样。
14.简述离子选择电极的类型及一般作用原理。
【答案】主要包括原电极和敏化离子选择电极。原电极分为晶体膜电极和非晶体膜电极。晶体膜电极又包括均相膜电极和非均相膜电极两类,而非晶体膜电极包括刚性基质电极和流动载体电极,敏化离子选择电极包括气敏电极和酶电极。
晶体膜电极以晶体构成敏感膜,其典型代表为氟电极。其电极的机制是:由于晶格缺陷空穴引起离子的传导作用,接近空穴的可移动离子运动至空穴中,一定的电极膜按其空穴大小、形状、电荷分布,只能容纳一定的可移动离子,而其他离子则不能进入,从而显示其选择性。
流动载体电极则是由浸有某种液体离子交换剂的惰性多孔膜作电极膜制成的。通过液膜中的敏感离子与溶液中的敏感离子交换而被识别和检测。
敏化离子选择电极是指气敏电极、酶电极。这类电极的结构特点是在原电极上覆盖一层膜或物质,使得电极的选择性提高。典型电极为氨电极。
气敏电极是基于界面化学反应的敏化电极,事实上是一种化学电池,由一对离子选择电极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