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589中国现当代文学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复试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鸳蝴派
【答案】鸳蝴派是鸳鸯蝴蝶派的简称。鸳鸯蝴蝶派是盛行于清末民国初的文学流派,以小说创作为主,20世纪三十年代趋于衰微。该派无严密的组织,只是一批趣味相近的文人自觉或不自觉的投合,有部分南社社员。作家作品多,活动时间长,影响范围广。早期代表作如《玉梨魂》《孽冤镜》《兰娘哀史》等,多为文言哀情小说。“五四”以后则多用白话创作。晚期作品如《啼笑因缘》等,也吸取了新文学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该派作品题材,不限于爱情,还有社会、武侠、侦探、讲史、讽刺、谴责、公案等。
2. 摩罗诗力说
【答案】摩罗诗力说是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提出的文艺观点。鲁迅在介绍摩罗诗人的同时,猛烈地批判了旧传统、旧文化,抨击了洋务派、维新派和复占派,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他早年的文艺思想及美学观点。《摩罗诗力说》是“五四”运动前思想启蒙时期的重要巨作,是揭露批判封建意识形态的檄文,同时也是我国第一部倡导浪漫主义的纲领性文献。
3. 文件不存在或是被锁定!
【答案】
4. 《新青年》
【答案】《新青年》是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刊的一份综合性文化月刊。它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新青年》在早期主要宣传民主与科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后受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放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国外许多著名作家的作品。为了保卫和推进文学革命,《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
5.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
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6. 文学研究会
【答案】文学研究会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团体。1921成立于北京,发起人有周作人、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绍钧等。不久,活动中心移到上海,以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为代用机关刊物。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艺术”的现实主义主张,要求文艺表现或讨论社会人生问题,关心人民的疾苦。会员遵循这一创作原则,写出一批“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要求。除创作外,还在新文学理论探讨一、外国文学译介诸方面取得较大成绩,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学运动的发展。
7. 《围城》
【答案】《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故事主要写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作品围绕方鸿渐留学归国后在上海及内地的所见所闻及其与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的复杂感情纠葛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爱情、婚姻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作品撩开爱情、亲情及家庭关系的帷幕,来洞穿受到封建传统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夹击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刻画了抗战初期知识分子的群相,揭露了他们的虚伪、丑陋的人性,表现抗战环境下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的仿徨无主、空虚和爱情发酵。这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乱世中一代清醒的文人的宿命感,以其高超的讽刺艺术堪称“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夏志清称为“流浪汉的喜剧旅程录”。
8. 激流三部曲
【答案】《激流三部曲》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包括《家》《春》《秋》二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起着巨大的作用。《激流三部曲》不仅展现了封建家庭内部的罪恶和腐败、倾轧和迫害,还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
二、简答题
9. 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答案】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一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其小说中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梦魔般的氛围、故事、文化,还有梦魔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1)在主题思想上,张爱玲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2)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
男女之情是贯穿她全部创作的一条线索。张爱玲认为:男女之情乃人之大欲,作为生命过程的重大现象,负载着深刻的人性内容,揭示着人生的真谛。她的小说着力表现男女之间的感应、摩擦、摸索、闪避,如此种种,均在她的作品中得到了细致入微的刻画; 另一方面,她所着力表现的不是恋爱者超凡脱俗的一面,而恰恰是他们凡俗的一面。在她看来,惟有入世的,才是更真实的。她试图于男女之间的传奇故事中寻找普通的人性,于男女之情中倾听“通常的人生的回音”。因此,她的言情并不局限于单纯的言男女之情,而是将之升华到言“世态人情”和“风俗人情”。
(3)叙述方式别具匠心
张爱玲的文章结构安排吸收中国传统小说精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十分吸引人,总体结构独特,这与她娴熟的写作技巧有关。张爱玲叙述故事喜欢使用倒叙的手法。
(4)张爱玲对人物塑造及人物间种种微妙复杂的关系把握得极为准确和深入
人心的真相,最好放在社会风俗的框子里来描写; 因为人表示情感的方式,总是受社会习俗的影响——这一点,凡是大小说家都肯定,张爱玲也肯定。张爱玲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也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这是从她心理描写的细腻和运用暗喻以充实故事内涵的意义两点上看得出来的。可是给她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旧小说。她文章里就有不少旧小说的痕迹,例如她喜欢用“道”字代替“说”字。她受旧小说之益最深之处是她对白的圆熟和摸透了的中国人的脾气。
10.简述老舍作品的特点。
【答案】老舍被称为“人民艺术家”,主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其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为中国现代文学开拓了重要的题材领域。建国后,老舍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作品,其中《龙须沟》《茶馆》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其作品的主要特点有:
(1)写北京,写北京的变化是老舍戏剧创作的重要内容
老舍生在北京,熟悉北京,对北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自他从事写作生涯以来,写过不少以北京为背景的作品,而解放了的北京日新月异,老舍自然要写出这些变化。《方珍珠》《全家福》《茶馆》等这些剧作忠实而多方面的记录下北京社会的历史变迁和革命性变化,抒发了“我爱新北京”的真挚情怀,歌颂了党和人民政府。
(2)懂得辩证法,笔下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真人
老舍笔下的人物都不是那种脸谱式的,而是活生生的真人。《龙须沟》里的刘巡长,《茶馆》里的秦仲义、松二爷等都不是戏里的主角,但老舍写出了他们的个性,写出了他们好与坏两方面的思想,赋予他们艺术生命,所以令人难忘,并且置信不疑。再如老舍刻画了不少妇女形象,但都以不同的出身、经历、性格活跃在舞台上,互不雷同,不会为人们所混淆。《女店员》里的齐母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