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13.26%和8.87%。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上升了2.93个和1.91个百分点。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同时,据预测,到2020年,农村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例为15.6%,而城市则为9.0%;2050年,这个数字为农村32.7%,城市21.2%。农村比城市面临更大的社会养老压力。显然,解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在农村。
本文选取黑龙江省拜泉县的农村社区的老年人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研究与实地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社会角色理论和初级群体理论为视角,运用自填式问卷、无结构式的访谈、比较研究、统计分析等具体方法,探寻农村养老模式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各变量间的关系与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满意度的主要因素,从而指出了农村社区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影响以及建立新型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本文共分五章展开对黑龙江拜泉县农村社区养老模式的研究。
第一章,说明了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同时重点回顾了以往关于养老模式研究中,对养老模式概念的使用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养老模式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和类型划分。笔者借鉴人口转变理论关于人口再生产模式的划分方法,结合我国养老模式的现状,把我国养老模式分为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三种类型。不同的养老模式类型分别包含不同的养老方式。
第二章,简要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社区变迁的过程、特点及趋势,阐述了农村社区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社会结构、社区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同时分时期概括了在此过程中其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影响,进而奠定了本文的分析框架。
第三章,描述了当地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农村老人的社会特征及各养老模式的发展现状,进一步指出了当地农村养老在家庭支持、社区服务、及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通过对调查所得材料的进一步分析,分析农村养老模式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各变量间的关系及影响农村老人养老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指出了农村社区变迁对农村养老模式发展的影响以及建立新型养老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笔者认为,农村社区由传统向现代的变迁既打破了传统养老模式存在与运行的固有环境,也为过渡型养老模式的发展及向现代型养老模式的转变提供了积极的条件。发展过渡型的养老模式不仅可以缓解当前农村社区迫切的养老需求,也可以为建立现代型养老模式奠定必要的社会基础。
第五章,笔者借鉴国、内外农村成功的养老模式发展经验,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及养老模式发展现状,分别从三种养老模式类型的角度,提出在黑龙江省农村社区构建多元复合型养老模式的路径设计,并从政府公共服务、发展农村养老组织、创新农村养老文化及农村养老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