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4公共经济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系统议程

【答案】系统议程又称公众议程,是指某个社会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采取措施加以解诀的这样一种政策议程。从本质上讲,公众议程是一个众人参与的讨论过程,是一个问题从与其具有特殊联系的群体逐渐扩展到社会普通公众的变化过程,即一个问题引起相关群体的注意,进而引起更多人的兴趣,最后受到普通公众的关注。

2. 公共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个人等。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公共政策的直接客体是社会问题,公共政策的间接客体是目标群体。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3. 社会利益

【答案】社会利益是指一定时空范围内的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基于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对诸种社会要素和社会状态的共同需要所体现的利益形态。社会利益是广泛个体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具体的、独立的利益形态。其内容主要有:具有社会分享性的公共利益、具有组织分享性的共同利益和具有私人独享性的个人利益。

4. 公共政策

【答案】公共政策是指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该定义具体包括四层内容:

①公共政策的制定主体是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

②公共政策的需求基础是社会公共事务;

③公共政策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所制定的行为规范;

④公共政策的主体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管理的同时,也要对自身的管理制定准则。

公共政策更突出“公共”二字。这既意味着对公共性的强调,也意味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重新审视公共政策的本质及其诸多特征和功能的必要。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包括:阶级性、整体性、超前性、层次性、多样性和合法性。

5.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6. 政策产出

【答案】政策产出是指目标群体和受益者所获得的货物、服务或其他各种资源。老年人获得人均福利支出以及家庭食品服务数量就是政策产出的一个例子。对政策产出和影响进行监测时,有一点非常重要,即目标群体不必一定是受益者。目标群体是受政策或计划影响的个体、群体或组织,而受益者则是指政策影响对其有益的群体。

二、简答题

7. 简析政策评估中的对象评定法。

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政策的依据。

对象评定法是政策评估中的一种重要的方法,由政策对象通过亲身感受和了解对政策及其效果予以评定。由于政策对象既是政策的承受者,又往往是政策活动的主体,他们对政策的成败得失有切身感受,因而最有评价发言权,评估组织和评估工作者要做好评估工作,必不可少的环节和方法之一就是争取政策对象对评估工作的充分了解和积极支持,认真倾听、研究他们对政策效果的评价。这比上级组织和个别领导的自我评说更真切,符合实际。

在我国,形式主义长期流行,有些人在位的核心工作就是搞花架子,欺世盗名而屡屡得手。原因很多,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不注重群众的评估,不能坚持政策评估上的群众路线。如果没有民主,不了解下情,情况不明,不充分搜集各方面的意见,不使上下通气,只由上级领导机关凭着片面的或者不真实的材料决定问题,那就难免不是主观主义的。

在政策评估上不采用对象评估法,其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要大打折扣。当然,使用这个方法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政策对象可能不完全了解政策对自己的影响。相反,当他们从政策中得到积极的利益时,其满足感也可能超出客观实际水平。

【答案】

8. 引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补充、修正和终止的

动态过程。

(1)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②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己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己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③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2)引发公共政策调整的因素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以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②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环境系统,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公共政策系统之外并与它发生相互作用的是环境超系统。政策问题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政策运行的条件和资源也都是由环境提供的。如果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已经对政策运行的条件与资源产生影响,或者已经超出了政策问题的状况,政策就必须适应环境作出调整。

③政策资源发生改变

与环境改变的依据有关联的是政策资源变化的依据。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控、评估,都是需要一定类别、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支持的。政策资源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恒量,它与政策制定、实施主体实际掌握的公共管理权力、本身的权威、从环境中提取资源的能力有关。因此,政策资源也是一个变量,政策资源出现变化,政策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调整。

④政策局限性的暴露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们主观的失误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的; 有些局限性是由政策的时空特点决定的。在政策实施前,或在政策执行初期阶段上,局限性不一定会立即暴露出来,但随着政策实施的深入,某些局限性就会起作用并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时政策调整的任务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⑤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与政策局限性有联系的是政策的负面作用。人们制定和执行政策,都是希望利用它来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一项政策之所以确立,就是希望让它发挥积极的正面效用。但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任何政策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也许对某些政策来说,负面作用往往要到政策执行的一定阶段才会表现出来。一旦政策的负面影响扩大,政策就必须进行调整,以抑制其负面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