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333教育综合[专业硕士]之简明中国教育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18世纪后期在得过出现的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寓教学于游戏和活动之中的新式学校是( )。
A. 劳动学校
B. 泛爱学校
C. 实科学校
D. 文科学校
【答案】B
,按照卢梭的教育观点,提出了培【解析】8世纪后期德国出现的新式学校——“泛爱学校”
养博爱、节制、勤劳的美德,注重实用性和儿童兴趣,寓教育、教学于游戏之中。
2. 下列哪项不属于早期改良派所提出来的措施? ( )
A. 提倡教育平等
B. 改革科举制度
C. 建立近代学制
D. 倡导女子教育
【答案】A
3. 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终身教育是学习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B. 终身教育主要是为了发展人的职业能力和素质
c. 终身教育涵盖了人的一生,不限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
D. 终身教育既包括正规教育,也包括非正规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答案】B
【解析】在教育目标上,终身教育要培养和提升人的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设学习型社会,为所有人提供合适的教育:B 项的说法过于狭隘。
4. 根据体谅模式,下述教例中对情境问题作出了成熟反应的学生是( )。
教师:如果你同别人说话时,一个你认识的人不停地插嘴并且试图改变话题,你怎么办?
学生甲:躲开他,然后继续我们的谈话。
学生乙:让他加入我们的谈话,看看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学生丙:告诉老帅,老师会批评他。
学生丁:也许是我们冷落了他,既然他想加入进来,就一起聊好了。
学生戊:也许我们的话题使他不安,既然他想改变话题,就别当着他的面说这个话题了。
A. 甲和乙
B. 乙和丙
C. 丙和丁
D. 丁和戊
【答案】D
【解析】体谅模式也称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初,是英国教育家彼得•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创立的。按照麦克费尔的观点,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对于道德发展来说,给机会表达隐藏于心中的敏感点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使猜疑,谨小慎微等在课堂生后中销声匿迹,并引导学生关系人,体谅人。在这一模式中,体谅既指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他人,学会关心。题目阐述的教例中,只有学生丁和戊是真正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体现了对他人的关心。
5. 为适应革命战争的需要,抗日根据地的文教政策规定,将( )放在第一位。
A. 国民教育
B. 干部教育
C. 士兵教育
D. 儿童教育
【答案】B
6. 中国历史上记载最早的儿童识字课本是( )
A. 《千字文》
B. 《史糟篇》
C. 《三字经》
D. 《急就篇》
【答案】B
7. ( )的设立,标志着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端。
A. 学海堂
B. 京师同文馆
C. 京师大学堂
D. 万木草堂
【答案】B
8. “壬子癸丑学制”中,有关实业教育体系有( )学校。
A. 一类
B. 两类
C. 三类
D. 四类
【答案】B
9. 颜元认为传统教育有三大祸害,不包括( )
A. 毁坏人才
B. 荼毒生灵
C. 灭绝圣学
D. 败坏社会风气
【答案】C
10.“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于}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这段话说明个体的发展具有( )。
A. 顺序性和阶段性
B. 社会性和历史性
C. 相似性和差异性
D. 现实性和潜在性
【答案】B
,是马克思【解析】本题是考查对教育性质的认识。马克思的这段话出自《德意志意识形态》
关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经典论述。这段话集中说明了个体的发展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
11.运动技能的表征方式是( )
A. 命题
B. 语义网络
C. 命题网络
D. 产生式系统
【答案】D
【解析】表征又称心理表征或知识表征。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信息或知识在心理活动中的表现和记载的方式。表征是外部事物在心理活动中的内部再现,因此,它一方面反映客观事物,代表客观事物,另一方面又是心理活动进一步加工的对象。表征有不同的方式,可以是具体形象的,也可以是语词的或要领的。通常,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命题、语义网络和命题网络; 程序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是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是指构造知识型系统和建立认知模型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