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615政治学原理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制度卞义

【答案】新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兴起的一个新的政治学流派。作为对制度主义的回归,新制度主义重新强调了传统政治科学研究的制度主义研究途径,在制度的动态运动中去探求制度对政治活动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以及制度与行动和制度与文化的相互关系。具体而言,新制度主义所包含的两个核心假设是:政治制度创造着秩序和政治行动的可预期性的基本要素; 能够被特定人群所理解的例行性的行为过程,一方面将制度结构转化为政治行动,另一方面又将行动汇集为制度性的稳定与变迁。以这两个基本假设为基础,目前在西方有着较大影响的新制度主义流派主要有三个:①理性选择制度主义。②历史制度主义。③社会学制度主义。

2. 马克思主义

【答案】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从狭义上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理论和学说的体系。具体的讲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哲学的观点、社会学理论和政治学说。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即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主要观点和方法随着中国革命的步伐被传播到中国。中国政治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结合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践,研究中国政治发展的一系列问题,为发展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出了积极贡献。

3.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日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4. 国家元首

【答案】国家元首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它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国家元首一般分为两种形式:即个体国家元首和集体国家元首。国家元首的职权主要是:公布法律; 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 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 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 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等等。

5. 政治动机

【答案】政治动机是政治心理的若干构成要素之一。它是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特定的政治目的的内在动力,它隐藏在人们的政治行为背后,是政治行为的内驱力。政治动机作为一个心理过程,是由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和政治目标两个方面有机构成。政治动机是构成社会成员政治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在政治认知和政治情感的基础上形成的。

二、简答题

6. 简述中国对外关系的主要发展阶段。

【答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对外关系的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第一阶段,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奉行的是连苏反美的外交战略。为了同旧中国的外交彻底决裂,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现实,毛泽东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三大外交方针。

(2)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中国奉行的是既反苏又反美的外交战略。这一阶段是国际关系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的时期。“两个拳头打人”

(3)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70年代末,中国的对外战略中心是联合美国,反对苏联霸权主义,推行“一条线”战略方针。

(4)第四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中国奉行的是“大调整”的外交战略。

(5)第五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国外交继续获得大发展。“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50多年来,中国外交展现了独特的风格,积累了基本的经验,为自身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7. 试论现实政治生活中司法机构的实际权能与其法理上的形式职权之间的关系。

【答案】现实政治生活中司法机构的实际权能与其法理上的形式职权之间的关系包括以下几方面:

(1)司法机构的基本职权是行使司法权。司法权一般由各级法院履行。法院的主要职权一般包括: ①解释宪法或法律;

②受理诉讼案件,进行司法审判;

③处理非诉讼事务,如财产登记、公证结婚等。

(2)现实政治生活中司法机构的实际功能往往与其法理上的形式职权未必一致,而且各国的情况也往往大相径庭,有的国家的司法机构强而有力、积极而能动,有的国家的司法机构则相对消极被动。

(3)同其他国家权力相比,司法权是一种“消极权力”。“不告不理”是司法活动的通则,即未经

正式起诉,法院不得擅自审理案件。司法权的消极性还表现在它是就事论事的一一司法裁决的对象是具体的案件,而非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般性决定。从这一意义上,与行政权的自我扩张倾向不同,司法权总是节制的。

8. 运用政治社会化理论说明你是怎样形成个人政治价值取向的。

【答案】(1)政治社会化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

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④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2)个人的政治价值取向是从儿童时期、青年时期到成年时期在家庭、学校、特定的政治符号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同时,亲身参与政治实践对个人政治价值取向的形成也有影响。这个过程具体表现为:

①家庭

在较长期的家庭环境中,前辈在养育后代的同时,经常把他们对世界、对社会的看法,对政治权威的态度,对政治事件的评价以及他们通常的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态度、政治感情,直接或间接地传输给后代,引导后代初步学习和了解外部政治生活。

②学校

在学校生活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接受专门的文化知识和系统的政治教育,形成了对政治生活的初步的规范知识; 另一方面,在与许多同学和老师的相互关系中,初步地体验了社会的政治生活。 ③特定的政治符号

特定的政治符号如国旗、国徽、国歌、政治领袖人物的肖像等,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中重要的政治象征意义和代表意义,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政治文化的传递作用。

④政治实践

政治实践是客观政治世界达之于人们主观政治心理和政治意识的最重要的桥梁,具有根本的意义。

三、论述题

9. 运用政治改革的相关原理,结合改革开放30多年实际,论述深化政治改革,加强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答案】(1)政治改革的重要性:

①政治改革与政治革命一样,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特别是社会利益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它首先是缓解或消除社会利益矛盾的有效方式,是推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政治改革是政治统治阶级迫于形势的压力所采取的政治革新。虽然它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维护自己统治和压迫的手段,可是,由于它在小同程度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促进社会的进步,因而又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政治改革更具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