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沈阳师范大学教师专业发展学院政治学之政治学原理(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半总统制
【答案】半总统制是指一种既有总统制某些特点、又有议会制某些特点的政体,半总统制的典型是法国。1958年,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法国在戴高乐的主导下建立了一种比较特别的新的政体,其特点是提高了总统的地位,强化了总统的权力,使之成为掌握实权的选任国家元首。总统主持内阁会议决定政府的政策纲领,但不直接管理政府工作,总统有权任免一名总理并由总理领导政府的口常活动。但总理和政府又须向国民议会负责,国民议会如果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就得向总统提出辞职。此外,德国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也属于半总统制政体。
2. 政治协调
【答案】政治协调是政治指挥的一种力一式。政治指挥是政治权力按照特定政治规划和目标,凭借政治组织,支配和协调社会成员以实现政治决策的行为。政治协调是政治权力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不同形式的协调,以达到合作协力的目的。政治协调一般包括权威性协调和沟通性协调等等。
3. 宗教信仰多元化
【答案】宗教信仰的多元化是宗教宽容的必然产物,多元化是指多种宗派并存发展,整个宗教格局呈现出种类繁多、派系林立的状况。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宗教的教派多元化己发展到极其复杂的局面,传统的宗教中教派林立,新宗教也层出不穷。其表现为:
①一些传统的宗教不断出现分化,从而产生出许多新的教派;
②还表现在新的教派层出不穷。宗教多元化现象部分是由于宗教宽容而产生的,人们不会因为信仰不同的教派而遭受损失,因而各种教派都得到了发展。但它也反映了当今的资本主义世界是个问题重重的世界,人们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出路,于是便从宗教中去寻求答案,这正是新宗教总是层出不穷的原因。
4. 政治改革
【答案】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是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力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的特点有:
①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层为主体;
②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政治变革;
③政治改革是一个渐进而缓慢的过程;
④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
⑤政治改革以维护和巩固现有统治为目的;
⑥政治改革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⑦政治改革以经济改革为先导。
5. 两院制
【答案】两院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分为两院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采用这种制度。两院的名称各国不同,如美国叫众议院、参议院,英国叫上议院、下议院等。下议院议员通常按选区直接选举产生,名额按人口或选民人数的一定比例分配。上议院议员的选举办法和名额分配,各国不尽相同。有的实行直接选举,有的实行间接选举,如由下议院或地方议会选举,有的国家还有部分任命产生、世袭或当然担任的议员。任何法律都须经两院通过,而下议院一般在提出财政预算议案方面有优先权。同时,两院之间也存在着一种权力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下议院的权力一般要高于上议院。两院制是资产阶级共和政体按照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学说而建立起来的立法机关,它实际上代表着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
6. 国家结构形式
【答案】国家结构形式是指主要是指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具体地表现为国家整体与部分(包括地域的、行政的、民族的,等等)之间的权力关系。
国家结构是国家形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决定了调整和处理国家整体写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权力划分的基本原则,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纵向权力结构和权力分配关系。
国家结构形式一般有单一制和复合制两种。
7. 国家权力机关
【答案】在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权力机关是指人民代表大会,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统一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他们的各级代表机关行使国家权力,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就是人民的代议机关。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机关的限制,不允许其他的国家机关与之抗衡。它在国家机关的体系中处于最高的地位,拥有最高权力,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它产生,并向它负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则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8. 弹幼
【答案】弹勤是指由法律或宪法设定的,当享有特别权利(或豁免权)的政府高级官员或法官等有特定的违法行为(如叛国,腐败或与其职业道德不相符的行为等)时,对其进行刑事追诉的一种程序。
二、简答题
9. 简述政治改革的条件。
【答案】政治改革就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和完善,也即使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关系中共同利益的要求、利益矛盾状况,根据社会成员对于政治权利和政治权利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旨在改进政治体系、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其政治统治的政治过程。政治改革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它得以顺利地展开并最终取得成功,需要具备主客观两方面的条件。
(1)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
从宏观的角度分析,政治改革的客观条件由经济条件、政治文化条件和社会条件三大要素构成。 ①经济条件
经济发展是政治改革的首要条件。
a. 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提供物质资源;
b. 经济改革不仅是政治改革的先导和基础,而且也是政治改革成果得以巩固的保障;
c. 经济发展为政治改革所需要的社会稳定奠定基础。
②政治文化条件
政治改革必须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条件,即必须形成一种“革新”的文化,在这种文化体系中,社会成员在对政治改革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方面能够形成普遍的共识。“革新”的政治文化是政治改革得以推动和成功的社会心理基础。
③社会条件
政治改革的社会条件就是指改革必须具备的稳定的社会环境。政治改革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活动,需要一种和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的稳定既是政治改革的条件,也是政治改革的结果。
(2)政治改革的主观条件
与政治改良和政治革命相比,政治改革是一种难度更大的政治变革。它的成功与台不仅取决于各项客观条件的满足状况,而且还取决于它是否具备下列主观条件:
①政治改革需要有一批具有改革取向和改革意识的力行者
a. 改革首先要有改革的领导者和倡导者;
b. 需要具有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热衷于改革事业并能为本阶级的利益献身的信念; c. 需要具有团结合作、顾全大局的精神。
②政治改革需要有合理的目标和周密的计划
政治改革涉及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事务纷繁复杂,需要各个部门、各种措施的相互配合。所以,政治改革推行之前,改革者必须要有周密的设计和计划,其中包括:确定合理的长期、近期和阶段性目标; 选择合适的改革策略; 制定协调配套的改革计划和方案; 选择切实可行的改革序列。 ③政治改革要选择和把握有利的时机
政治改革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人员的储备和训练、改革舆论和宣传的开展、必需的法令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