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经济学院434国际商务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国际金融新编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非抛补套利平价(covered interest parity)和抛补套利平价(uncovered interestp-arity)的含义是什么? 有何区别?

【答案】(1)二者的含义分别是:

①非抛补套利平价是指投资者在进行没有抵补的外汇投资时所获得的收益等于没有汇率风险所获得的收益, 即等于预期获得的收益。在资本具有充分国际流动性的条件下,投资者的非抛补套利行为使得国际金融市场上以 不同货币计价的相似资产的收益率趋于一致,也就是说,套利资本的跨国流动保证了“一价定律”适用于国际金

融市场。

②抛补套利平价,与无抛补套利平价相比,抛补的套利平价并未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做出假

,定,即套利者在 套利的时候,可以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掉期交易)

确定在到期日交割时所使用 的汇率水平。通过签订远期外汇合同,按照合同中预先规定的期远期汇率进行交易,以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由 于套利者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固定了未来交易时的汇率,避免了汇率风险的影响,整个套利过程可以顺利实现。

(2)二者的区别主要有:

①对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假设不一样,抛补套利平价假设投资者是风险规避的,而无抛补套利平价假设投资者 是中性的。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汇合同。

②在无抛补的套利中,投资者忽略了汇率变动,或认为汇率变动完全在其预期当中,没有通过远期外汇合同 来锁定未来兑换的比率;而在抛补套利中,投资者在期汇市场上签订与套利方向相反的远期外r 合同,以规避汇 率变动的风险。

③非抛补套利评价主要强调风险补贴为零,而抛补套利评价主要强调没有资本管制。

2. 如何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构平衡与失衡?

【答案】(1)国际收支的概念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应从下面三个方面把握国际收支的概念:

①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的概念。

当人们提及国际收支的时候,总是需要指明是属于哪一段时期的。这一报告期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但通常都是指一年。

②正确理解国际收支中的居民与非居民。

所谓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居住期限达到一年以上的经济体,否则,该经济体就被称为该国(或该地区)的非居民。

③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

(2)国际收支平衡及其判断

在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中,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所谓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钓(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扩款赡养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而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国际收支小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

所谓国际收支差额就是自主性交易的差额,当这一差额为零的时候,称为“国际收支平衡”,否则就是国际收支不平衡。

根据上而的陈述,虽然在理论上只要自主性交易余额为零即可说明国际收支是平衡的,但在现实应用中,需要很多其他的口径来加以判断:

①通过贸易收支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

贸易收支差额即商品进出口收支的差额。这是传统上用得比较多的判断方法。对于某些国家来说,贸易收支在全部国际收支中所占的比重相当大,通常通过贸易收支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状况。

②通过经常项目收支差额来加以判断。

经常项目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和经常转移收支。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的主体。通过经常项目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可以综合的反映一个国家的进出口状况(包括无形进出口,如劳务、保险、运输等),而被各国广为使用,并被当作是制定国际收支政策和产业政策的重要依据。

③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加以判断。

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差额进行判断的主要原因是,根据复式记账法,当经常项目出现赤字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盈余; 当经常项目出现盈余时,必然对应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相应赤字。因此也可以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来判断国际收支的平衡与否。

④综合账户差额。

综合账户差额是指经常账户与资本和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的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也可以通过综合账户差额来判断国际收支平衡与否。

二、论述题

3. 阐述货币联盟相关理论及你对亚洲货币合作前景的认识。

【答案】(1)货币联盟是货币一体化的一种形式,是指全球或某一地区内的有关国家在货币领域内实现协调和结 合,形成一个统一体,最终实现一个统一的货币体系。货币一体化根据区域

内各国货币合作的程度,可分为区域 货币合作、区域货币同盟、通货区三个层次。货币联盟是区域货币合作形式的深入发展,指通过法律文件(共同 遵守的国际协议)就货币金融某些重大问题进行的合作。

与货币联盟直接相关的理论是最适度通货区理论,最早见于对固定汇率安排和浮动汇率安排的争论中,其内 容主要是结合某种经济特征来判断汇率安排的优劣,并说明何种情况下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和货币同盟是最佳的。 衡量最适度通货区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一指标法,即以某一指标作为最适度通货区的惟一标准,比 如要素流动性、经济开放性、低程度的产品多样性、国际金融一体化程度、政策一体化程度、通货膨胀率相似性 等等;另一种是综合分析法,即集中在加入通货区的收益和成本分析上。

(2)亚洲货币合作前景。

区域货币的形成通常有3种路径:单一货币联盟、多重货币联盟以及主导货币区域化。亚洲货币合作在时间 上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起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例如亚洲货币基金;第二阶段是建立起类似欧洲 汇率机制的亚洲汇率联动机制;第三阶段是亚洲最终过渡到亚洲单一货币区。

目前亚洲的区域货币合作还处于第一个阶段,即建立了区域内的危机解救机构。当从发展前景看,亚洲货币合作具有广阔的空间,这主要是由于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首先,经济力量在亚洲地区一体化中处于明显 的主导地位,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由市场驱动的,特别是日本跨国公司的活动在过去是促进地区一体化的主要力量。其次,亚洲地区在经济上具有对北美市场较强的依赖性,这就决定了亚洲在推行区域主义的同时, 不得不保持开放性。第三、亚洲不同于西欧和北美,这里没有霸主或几个大国的核心联盟。第四,区域内既有发 达国家又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有发展中国家,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巨大差异。第五、东亚国家大多是 民族主义意识比较强、非常看重主权的国家。

虽然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使亚洲货币合作前景广阔,但由于亚洲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多元化的宗教和文 化差异、领土方面的争端等使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困难巨大,发展前景坎坷。

首先,从外部因素看,缺少美国的支持,亚洲货币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成果。在亚洲,美国仍是最重要的影 响力量和影响亚洲稳定的因素,没有美国的支持亚洲国家的货币合作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而目前提出的各种 亚洲区域金融合作构想均把美国排斥在外,这就决定了种种构想只能停留在口头讨论的阶段,这种内在的缺陷导致了亚洲的货币合作不可能有什么结果。

其次从内部因素看,亚洲缺少合作的基础,各国均无合作的诚意。首先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亚洲各国之间缺乏 相互信任,导致表面上合作背地里却各打各的如意算盘。其次,亚洲各国在经济制度、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 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使表面上的合作也难以进行。第三,由于都不愿意充当带头人,惟恐得罪了美 国和IMF 使亚洲金融合作缺乏“领头人”。

总之,由于以上因素的存在使得亚洲的区域金融合作只能停留在提出动议的前期阶段,尽管亚洲单一货币的前景十分诱人,但客观困难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