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91文化基础与写作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目录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91文化基础与写作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91文化基础与写作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二) ... 8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91文化基础与写作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三) . 13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91文化基础与写作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四) . 18 2018年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691文化基础与写作之中国文化读本考研核心题库(五) . 23

一、填空题

1. 《二国演义》中的二个突出人物被称为“三奇”“三绝”,其中“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是_____。

【答案】关羽

【解析】《三国演义》“三绝”:奸绝:曹操; 智绝:诸葛亮; 义绝:关羽。“三奇”是说诸葛亮是相中第一奇人”。关羽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曹操是“古今来奸雄中第一奇人”。「中“古今来贤

2. _____翻译“四书”传到欧洲。

【答案】利玛窦

【解析】利玛窦于公元1582年来华传教,并在1593年将“四书”译成拉丁文。

3. 西方游览者发现,中国园林中没有西方庄园中常见的雕塑,或许_____就是一种雕塑。

【答案】园林

【解析】中国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在几千年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孕育出“中国园林”这样一个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的园林体系。

4. 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族的传统节日,其生产与演变,跟远古_____、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答案】农业生产

【解析】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历史上形成的传统节日多达数百个。许多重大节日,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习俗。我国的民族节日,特别是汉民族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无关。它的产生与演变,跟远古农业生产、祖先崇拜和原始禁忌有密切关系。

5. 中国文学中常说的“韩柳文、李杜诗、苏辛词”中的“辛”指的是_____。

【答案】辛弃疾

【解析】辛弃疾,既有经邦济世之才,又有廓清天下之志,个人经历颇富传奇色彩,词作充满爱国豪情和英雄气概,嬉笑怒骂,皆成妙笔,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爱国词人,是豪放派的代表,与苏轼合称“苏辛”。

二、名词解释

6. 师承制度

【答案】师承制度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模式。师承制度包括家传、拜师两种基本形式,表现在传统的工匠行业,师傅对徒弟采取的是家长式管制,即刚进师门的小徒弟,先要为师傅家里干杂活,经过一两年的家务活训练,师傅才开始传艺。经过几年的勤学苦练,徒弟直到能独当一面,才能出师。出师时,徒弟要给师傅送人礼,叩头谢师,而师傅则以数件劳动工具相赠。

7. 六礼

【答案】“六礼”是中国古代青年男女从择偶到正式结婚这期间需进行的六个程序。“六礼”即: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其中的“冠”,为“成年礼”; 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即从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这一娶亲程式,周代即已确立,最早见于《礼记·昏义》。以后各代大多沿袭周礼,但名目和内容有所更动。

8. 百家争鸣

【答案】百家争鸣是指春秋(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战国(公元前475一公元前221年)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争鸣横贯春秋战国,但也有前后的变化。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更像学者、教师,他们或是宁静地思考,或是广招门徒。而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更像辩士,他们的思想基础一般在春秋时业经前辈创立,他们的作为是在学派间的争论中,捍卫并发展本学派的主张。所以前期的著作多是对老师或创始人思想的语录,后期则多是争辩的论说。诸子百家各学派都在不断调整和深化自己的理论,努力适应着社会的要求。学派与学派之间也不断地在相互争鸣中相互吸收、相互影响。

三、简答题

9. 中国传统建筑民俗的基本内容。

【答案】中国的传统观念在中国的居住和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1)四合院

中国的民居建筑以四合院最为广泛,汉族、纳西族、白族广泛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也部分流行。四合院也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因为它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四合院的特点:

①四合院的院墙

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了,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之活动,均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封闭观念的符号。

②四合院的房屋布局

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正房,即住堂屋之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即有充分体现,所以它是家长制的符号。

③四合院的堂屋

专门设有堂屋,堂屋作用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堂屋中有“天地君亲师”之神位。婚丧之礼,即在堂屋举行。生于家,婚于家,终身不离家庭的温暖。家庭成为生养安息之所。夫妇于这神位之前交拜而举行婚礼,显示夫妇之道通于天地之道。死后停框于堂屋; 家长寿诞,在堂屋举行,以之传递尊长敬老的伦理传统; 堂屋之中,既含有政治、社会、教育、文化之精神,又是人们明确责任。中国的堂屋融汇民族文化精神于家庭生活之中,是神圣化了的家庭,所以,四合院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

④四合院的回廊

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同廊,檐下回廊和天井成为各房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四合院又可以成为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

(2)干栏式住房

①干栏式住房受自然条件限制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形成,与南方高温、多雨、潮湿、森林茂密等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干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屋的干燥。房屋架置于木柱之上,楼下没遮没拦,供人住的楼层处于最优良的透风状态,不管楼下多么潮湿,也不会让潮气侵到楼上,楼上没有墙和窗子遮拦,更加保证了楼上的凉爽干燥。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诺族还有大房子的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成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的情况,这可以视为自然经济的遗留。

②干栏式住房的布置与陈设

a. 各民族在布置与陈设上的不同习俗

竹楼内的布置和陈设,各民族不完全相同,如西双版纳某些民族的住房,男女界限分明,各住一半,各有一架楼梯,就是夫妻也不同住一间房,傣族则无此规定。金平傣族住房中有两根柱子有特殊的意义,一根为界定死者活动范围之柱,另一根为接受新生命成为家庭成员之柱,婴儿诞生,爷爷便把他抱到生之柱旁,让婴儿的头顶轻触此柱,以此承认婴儿为家族的血缘后裔,承认他的家庭成员身份。经此仪式之后,才受家族死者与生者的关照。金平傣族重视牛,牛只能拴在老人卧室下方的柱子上。这一独特习俗,其他民族就不一定有。

b. 各民族在布置与陈设上的相同习俗

在各民族的干栏式住房的陈设布置中,有一些习俗却是共同具有的,如重视中柱,把中柱视为一个家庭或家族的核心徽征,被看作是列祖列宗的灵位,以及人与神灵联结的地方; 竹楼房中必有火塘,这是世俗家庭生活与宗教活动的地方,它是家庭生活必需之物,是家庭的象征,同时,也是火神、祖神栖身来往之地,是家庭成员与神灵相互沟通的地方,是人们生活中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心。

(4)中国的民居建筑具有共同的民俗特点

①聚族而居聚族而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族聚居于房屋互相通连的村落之中。房屋相连的程度达到“下雨不湿鞋”。另一种是全族居于一村,但住房并不通连。基诺族的大房子,就属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