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论文摘要

题目:缠枝云纹初步研究

关键词:缠枝云纹,石刻,北朝,初唐,文化融合

  摘要

缠枝云纹始出现于北魏后期,消失于初唐。在一百五十年左右的发展过程中,其变化丰富,是北魏至初唐时期重要的石刻装饰纹饰之一,多出现在墓志志盖、志侧、石棺以及石碑碑侧上。这种纹饰一直为学术界所忽略,或被划归到忍冬纹的类别之中。但是,无论是构图形式还是文化内涵,缠枝云纹都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忍冬纹。这种纹饰的时代特色非常鲜明,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这类纹饰有必要重新定义,继续研究。加之这类纹饰出现的石刻文物大多是出土文物,有准确的纪年,因此,这类纹饰可以作为为碑石断代的重要依据。
本文在广泛收集材料以及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缠枝云纹下了定义,认为缠枝云纹是一种以S型曲线为主要骨架,以云气纹或如意云纹为填充,有时会有兽面做装饰的纹样。
本文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将缠枝云纹分为两型,分别是缠枝型和穿璧型,并在缠枝型下分出两个亚型。在对缠枝云纹分型分式的基础上,文章梳理了缠枝云纹的发展与演变的情况。缠枝云纹的发展与演变基本可分为三个阶段。北朝时期是其发展的初步形成阶段;隋朝至初唐是其发展的吸收和结合外来文化时期;中唐及之后是其发展的中外文化融合时期。
文章对缠枝云纹中的重要图像因素——云纹因素、卷草纹因素、兽面纹因素进行了探源工作,梳理了每种纹饰因素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得出结论,缠枝云纹不同于外来的忍冬纹,是一种中国传统纹饰的演变和发展。在北魏以降,在吸收外来纹饰装饰方法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云纹加以改造,吸收缠枝的装饰特点,形成了独特的纹饰效果,最终于盛唐时期融入中国的主流纹饰当中,形成了著名的“唐草纹”。文章运用对缠枝云纹时代的分析结果,对一些碑石的碑材年代做了重新的探讨,纠正一些断代中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