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法研究所802政治学考研冲刺模拟题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要分析政治社会化的特点。
【答案】政治社会化是人们在特定的政治关系中,通过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活动,逐步获得政治知识和能力,形成和改变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能动过程。作为人们认识政治现象、学习政治知识的过程。政治社会化具有如下主要特点:
(1)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从事政治实践的过程
政治认识的过程首先是政治实践的过程。政治社会化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
①人们总是在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认识和把握政治现象的,这种社会政治条件存在于具体的社会形态和社会发展阶段中,这就规定了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具有特定的社会政治内容。
②人们是在政治生活和政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政治知识的,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可能通过自身的政治实践而直接获得第一手的政治知识,也可能通过教育和学习等方式获得前人和他人从事政治实践所总结出来的间接的政治经验和知识。而这两种途径都以人们的政治实践为前提的。同时,人们的政治认识随着政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政治实践的深化而深化。
③人们的政治认识通过政治实践来检验。人们的政治实践及其后果,是人们检验、坚持、调整乃至改变政治认识的唯一标准。
(2)政治社会化是人们成长为政治人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一种,它与其他类型社会化的区别在于它具有政治性。政治社会化的政治性体现在其动因、内容和后果等方面:
①人们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要求,为了适应、参加或改变政治生活和政治现实而从事政治学习的。由于社会政治的作用影响着全社会,涉及到每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或长远利益,因而每个社会成员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着政治学习。
②人们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获得和形成对于社会政治的认识、取向和从事社会政治生活的技能。 ③通过政治化过程,社会成员了解既有政治文化,熟悉政治准则,并且形成独立的政治意识,明确自己的社会政治角色,从而从“自然人”转变为“政治人”,成为社会政治关系的承担者和政治活动的实践者。
(3)政治社会化是人们认识政治和政治文化的传习过程的统一
政治社会化本身是人们政治认识发生和发展的长期过程,这个过程又是多种过程的统一。
①政治社会化是人们的政治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一方面,它是人们对于政治的认识由感性上升
到理性,再以理性指导感性的过程; 另一方面,它又是人们通过政治实践获得政治知识,冉把这种知识付诸实践从而深化检验原有知识或获得新的政治知识,即实践一一认识一一再实践一一再认识,周而复始的过程。
②政治社会化始于人们进入社会政治生活、参加政治实践,终于人们失去政治活动和实践能力,是个人不断进行政治学习,从而形成和调整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的长期过程。
③政治社会化是现有政治体系和政治共同体将自己的政治信仰、准则、认识、价值和情感等,通过各种途径传授给政治共同体的每个成员,使之进入有关政治生活的社会心理、思维和行为的特定模式中去的过程。
④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传习和变迁的过程,正是通过人与社会之间、认识与实践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才使人类的政治文化得以形成、发展、传习和变迁,从而构成了人类政治文化的发展总过程。
(4)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主客观相互作用和不同政治社会化阶段相互作用的过程
政治社会化是人的主观政治认识和社会的客观政治文化、政治现实这两个方面不断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复杂过程。
①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成员个人经过社会的政治训练和教育,接受社会的政治文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 ②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与社会政治现实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人的政治心理和政治思想是社会政治现实的反映,但是,它们也反作用于社会政治现实,甚至形成巨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来改造社会政治现实。
(5)政治社会化某种发展阶段会与其他阶段发生相互作用。人们在某一政治社会化发展阶段中得到的政治认识、政治信念、政治价值等等会影响到另一阶段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政治价值、信念、取向和政治学习状况,而后一阶段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也会强化或改变前一阶段政治社会化的作用后果。
(6)政治社会化具有手段性特点。作为人们获得政治认识的方式,政治社会化本身并不具有目的意义,而只具有手段意义,它只是人们获得政治认识、进入政治生活的桥梁和中间环节。
2.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统治理论是什么?
【答案】(1)政治统治的本质
①国家既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也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大规模社会分工的出现。分工使专门掌握管理公职的特殊阶级出现:同时,专门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机构也出现了。这两方面的专门化,使得社会职能对社会逐渐独立化; 当社会因分工发展而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各个阶级,其中经济上处于优势地位的阶级独自全面掌握社会职能时,社会职能也就上升为对社会的统治。在原始社会,实现社会职能靠的是风俗与习惯; 而当社会职能变成对社会的统治时,实现社会职能靠的是公共权威,即国家权力。
②国家是在社会职能对社会逐渐独立并上升为社会统治的过程中形成的。其社会职能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处理公共事务。若社会职能得不到充分履行,国家的稳定与安全就没有保障,因此,
社会职能是政治统治的基础。
③国家产生的前提与目的,决定了国家的政治统治实质上就是阶级统治行为,但不是统治阶级的一般行为,而是维护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根本利益的最高行为。统治行为的内容集中表现在维护社会的统治秩序。统治秩序是存在十阶级对抗社会中处于主事地位的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总和,它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
(2)统治秩序的确立
统治秩序是社会各阶级经过特殊斗争和较量之后形成的,是取得胜利的阶级强加于整个社会的统治行为。因此,从根本上说,统治行为是准暴力行为,以暴力为后盾,以社会认可的方式出现。在政治统治过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
①暴力后盾。在统治过程中,统治阶级首先依赖的是国家机器,即军队、警察、法庭和官僚机构等。
②制度建设。统治阶级依赖的暴力后盾是为了确立有利于自己的政治格局,这种政治格局就是制度。
③法律建构。制度的运转经常表现为法律规定。法律是掌握国家管理权力的统治阶级的意志的体现,是统治阶级把现存的统治关系固定化的形式,是统治阶级达到利益普遍化目的的最好手段。 ④实现法治。首先,法治意味着正常的法律具有绝对的至高无上的或压倒一切的地位,排斥专制、特权甚至政府的自由裁量权。其次,法治意味着所有政党、团体都必须平等地服从宪法与法律。
3. 政党制度的基本类型。
【答案】政党制度是指由国家法律规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关于政党的社会政治地位、作用,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定。其基本类型主要分为以下两大类:
(1)资本主义国家政党制度划分为两党制、多党制和一党制。
①两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对峙制”。它主要是指代表着资产阶级不同集团利益的两大政党通过竞选而轮流掌握国家政治权力,组织政府,主持国家政治事务的制度。由于两大政党往往势均力敌,在竞选过程中激烈角逐、你争我夺,而且在竞选以后,执政党和在野党也相互对峙,小断攻计,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又称为“两党竞争制”或“两党对峙制”。
②多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多党制是指资本主义国家中由多个政党竞争国家政治职位并轮流执政或联合执政的制度。由于实行多党制的资本主义的竞选、议会等政治过程中存在着多个政党并立角逐的局面,因而这种多党制又叫做“多党并立制”。
③一党制
资本主义国家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政党存在的制度。实行资产阶级一党制的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法西斯国家,另一种是当代民族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