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622社会学原理考研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福利

【答案】社会福利有广义与狭义之分:①广义的社会福利是指政府和社会团体为提高社会成员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而采取的种种措施;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则专指对社会生活有困难者进行帮助。社会福利的主要内容有:社区医疗保健网络、社区文化娱乐设施、劳动就业培训与指导中心。

2. 社会控制的刚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刚度是指越轨行为受到社会制裁的可能性大小以及制裁强度的高低。刚度越大,表明越轨行为受到制裁的可能性越大,受到的制裁越严厉; 反之,表明制裁的可能性越小,受到的制裁越轻微。刚度是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越是严格依据社会规范对越轨行为实施制裁,控制刚度越高。

3. 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

4. 信度与效度

【答案】(1)信度是指测量数据(资料)与结论的可靠性程度,即测量工具能否稳定地测量到它要测量的社会现象的程度。简言之就是测量的一致性。若在同等条件下,对变量进行重复测量,其结果相同,那么测度是可信的。

(2)效度是指测量的内容是否同测量的要求(理论前提)相符合。测量的效度有两方面的含义:①测量效度是指所测量的指标内涵正是概念内涵,二者在内容性质上是一致的。

②测量指标应该尽可能涵盖概念,二者在程度上应尽可能重合。

5. 社会设置(social institution)

【答案】社会设置又称社会制度,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社会设置的基本特征包括:①制度的普遍性; ②制度的特殊性; ③制度约束的集体性:④制度影响的稳定性。

6. 社会分化

【答案】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兔度考察社会结构

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7. 初级社会群体

【答案】初级社会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由社会学家库利首先提出,是指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反映了人们最简单、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它是社会的基本构成单位。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

8. 社会控制的度

【答案】社会控制的度,是指社会规范对社会行为限制的程度。

①社会控制度的只个维度:控制力度、控制刚度、控制网络致密度

②三者关系:力度、刚度、致密度既是社会控制度的三个维度,同时三者之间也应该有一个协调、祸合的关系。其中,力度和致密度是山社会预先规定的,刚度则是山社会控制实施过程的状况决定的。

③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角度:历史的角度、社会稳定的角度、社会成员自由程度的角度

④适度社会控制的意义

,其中第一个标准是定性标准,后两个标考察社会控制是否适度的三个标准(或称三个角度)

准是定量标准,可以建立一组社会指标体系,定量衡量社会稳定性和社会成员的自由程度,以判断社会控制是否适度。只有当社会控制的力度、刚度和控制网络的致密度都符合这三个标准时,整个控制体系才是适度的社会控制。

二、简答题

9. 什么是分层抽样?

【答案】分层抽样又称分类抽样或类型抽样。特点是按某些特性先将总体分成K 个互不重叠

,其大小分别为N 1,N 2, ......N k ,从每个子总体中独立地抽取大小分别的子总体,或K 层(K 类)

为n 1, n 2, ……N k 的子样本。显然:

(1)分层抽样的分类

分层抽样可分为按比例分层抽样和非比例分层抽样。按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各层的子样本所占比例与本层在总体中所占比例相同。对于非比例分层抽样要求在对总体做统计推断时进行加权处理。

(2)分层抽样的主要原则

①当将总体全部元素划分层时,各元素不能遗漏、不能重叠; 各层的权数应该是可知的; 应该可以从所划分的层中独立地抽选样本; 以提高精度为目的设计分层抽样时,应该使层内元素同质性程度尽可能高,层之间所调查变量的差异尽可能大。

②根据调查研究的目的,合理地选择分层标准。

③层数的确定要精心设计。

10.人群行为有哪几种类型? 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兔有哪些?

【答案】(1)人群行为的类型

①偶合人群行为

偶合人群是结构最为松散、最缺乏共同目标的人群,人们在这种人群中只投入了最低限度的感情,进入和脱离这种人群都非常随意。

②常规人群行为

常规人群是更具结构特征、经过事先安排而聚集起来的人群,这个人群的行为在日常状态中会遵循社会既有的规范。但要注意的是,在出现意外情况或紧急状态时,常规人群的行为规范可能被打乱。另外,即使是在日常状态中,常规人群也还是不能混同于正式的社会群体,因为社会群体的结构化程度及其成员的持续互动程度比常规人群要高得多。

③表意人群行为

表意人群是指那些用以提供表达感J 清、释放情绪机会的人群。表意人群的行为在大多数时一候并不被允许,但在形成表意人群的某些特定场合,参与者被提供了一种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情绪释放。

④行动人群行为

布鲁默所说的行动人群是特指带着愤怒和敌意采取暴力行动的人群,这种行动是不为主流社会的规范所接受的。这样的行动人群主要有以下两类:

a. 暴民

这些群情激昂的人将愤怒发泄在特定的目标上,而后迅速解体。暴民一般有一定程度的组织结构,有明确的领导者。常见的一种暴民行动是私刑,即某些人群自己组织起来,为适合他们自己认定的秩序需要而处死那些被他们标定为罪犯或坏分子的人。

b. 骚乱人群骚乱人群同样是用暴力的手段来表达愤怒的情绪,与暴民不同的是,它不那么有组织,但持续的时间较长,破坏的日标较为广泛,带来的混乱程度很高。

(2)分析人群行为的主要理论视角

①感染论

首先提出感染论观点的是法国人勒庞(2000)。他认为,人群行为尤其是行动人群的行为是群体出现了“集体心理”的一种产物,在这种集体心理的感染下,个人失去了原来的身份认同,甚至失去了自我控制。

在勒庞看来,人群使个人“着迷”的因素有三个方面:

a. 不可征服感,即从人数众多上获得的强大力量;

b. 感染,即新的行为规范和思维方式像传染病一般迅速蔓延;

c. 人们对自己的行动处于毫无意识的迷惑状态,因而极易接受暗示。

②匿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