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738政治学原理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方法论?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制度分析主要包括:

(1)在制度的含义上,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一经济关系所构成的“硬约束机制”和宏观上的政体论,即政治制度的好、坏问题。

(2)在制度变迁的方向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线性变迁即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到高级形态的制度变迁。

(3)在变迁方式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强调的是阶级斗争所导致的革命性突变。

(4)在制度变迁的诸社会关系中,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最重要的是阶级关系以及由此而导致的权力结构。

(5)在技术与观念的关系上,马克思强调的是生产力、经济基础的主导作用。

(6)在制度变迁的个人作用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反对把个人偏好或信念看成是既定的,而是把偏好和信念看成是被解释变量,而不是相反。

2. 简述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与卞要内容。

【答案】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和平共处原则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二,独立自主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

第三,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

第四,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结合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中国对外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第三,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关系。

3. 试述福利国家产生的背景、政策措施及其社会作用。

【答案】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

(1)福利国家产生的背景

福利国家产生于20世纪30, 40年代,是资本主义国家应付经济危机,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干预的结果。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爆发,极大地摧毁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使得各种矛盾急剧激化。面对危机,资本主义各国垄断资产阶级进一步强化了国家政权对于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控制和干预,寄希望于运用国家政权压制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摆脱危机。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则采取了政府积极干预和引导社会经济生活,建设公共工程,政府扩大就业,并且调节

社会分配,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种方法为许多资本主义各国采用,从而形成了所谓“福利国家”。

(2)福利国家的政策措施

福利国家在社会政策方面主要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整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一些西欧高福利国家中,实行了从“摇篮”到“坟墓”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公民享有各项经济社会福利与政治自由权利。

但是,资本主义国家这些经济政策措施的采取和实施,福利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为了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而对生产关系作出的调整。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资产阶级国家的性质。

(3)福利国家的社会作用

虽然福利国家在性质上仍然没有摆脱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它在帮助资本主义国家摆脱经济危机,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与和谐稳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宣扬高福利的社会权利待遇,制造了一种“平等、公平”的幻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使得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得以继续存在和发展。

4. 政治改革的目标和方式。

【答案】(1)政治改革的目标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政治改革的目标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对各种形式的政治改革加以概括,其目标设计总的说来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①调整政治结构。

政治改革之所以要进行,根本上是为了变革政治上层建筑中那些同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方面与环节。

②提高管理效能。

政治改革必须落脚于政治体系功能的完善。与社会经济发展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相适应,政治功能的完善体现在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两个方面。无论哪个方面,都需要政治体系形成一套程序化、科学化的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监督机制。否则,便只能是行政的低效率,甚至产生运行中的脱节、断裂和摩擦。

③协调利益关系。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所导致的利益关系格局的变化,是驱动政治改革的基本原因之一。为了平衡和解决各个方面的利益矛盾,政治改革必须对现有的权力结构进行适度调整。

(2)政治改革的方式

①从根本上说,政治改革采用自上而下的渐进的和平的方式,而政治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局部的而不是根本的、渐进的而不是突飞猛进的变化。改革者往往采取一种和平的方式,运用政府的“合法”资源,通过政治途径、行政途径、法律途径等来逐步地实现其调整政治关系、革新政治体系的目的。

②政治改革一般采取缓和矛盾的方式,而政治革命往往采取促进矛盾发展的方式。改革者总是力图保持政治的弹性和适应性,通过缓和各种社会力量间的矛盾,弥合社会裂痕,来驾驭各种社会力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改革的阻力。

③政治改革一般采用以社会经济结构变革为开端,然后逐步向政治体系变革转化的方式。政治改革往往首先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入手,以此来推动政治体系的变革,并且使两者达到均衡,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④推行改革计划、实现改革目标的方式大体上可分为两种:

a. 综合性改革方式。

政治改革者制定全面的改革计划,在改革的最初阶段就全面地加以推开的方式。在运用综合性改革方式时,改革者从一开始就将其全部的改革目标和主张全盘推出,从人事到组织、从结构到体系,成套地和全面地实施改革计划,用设计好的全新的政治关系取代旧的关系。

综合性改革方式有利于唤起和组织支持和赞同改革的集团和阶级的力量,有利于缩短新旧政治体系转轨所引起的社会“阵痛期”和“混乱期”。但是,它可能招致过多的反对,也可能会由于某种突发性事件打乱了预定的计划而遭致全面的混乱,进而造成一种无法挽回的重大失误。

b.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就是指政治改革者确定其最终的和总体的目标后,将改革内容分成相对独立的若干项,分期分批加以实施的方式。

多项分进性改革方式所需改革时间长,有利于调整和把握改革过程中的力量对比,化解不利因素,减轻改革所带来的社会震荡,也利于随时调整改革计划,纠正改革的失误。

5. 政治制度和政治参与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案】政治参与作为一种政治行为,必然要受到政治自身因素的影响。从本质上讲,政治制度的根本性质对政治参与有重大影响作用。但仅就政治运行机制来说,直接对政治参与发挥作用的因素主要有选举制度、政党制度、监督制度等。

(1)选举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由公民选择一定公职人员的一种程序和规则。公民根据法定的选举制度,通过直接选举或者间接选举,选择民意代表或者国家公职人员,因此,选举制度是公民行使参政权的重要制度。选举制度由限制选举制到普选制、由不平等选举制到平等选举制、由间接选举制到直接选举制、由自由投票制到动员投票制、由公开投票制到秘密投票制,这一系列的发展变化过程,伴随的是政治参与的扩大和深化的过程。

(2)政党制度是政党掌握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形式。政党制度只有在其获得公民广泛认同与忠诚的情况下,才能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因此,政党纲领的利益代表性、科学性和指导性,政党制度对于公民利益和权利的实现和保障程度,政党的社会阶级基础和成分结构,政党的实际政治作为和政策、计划、目标等等,都会极大地影响政治参与的状况。

(3)监督制度与选举制度和政党制度一样,都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支柱。完整的监督制度包括宪法监督、议会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政党监督、舆论监督、社会监督等,凡此种种,都与政治参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从公民参与意义上讲,社会监督制度健全与否,直接影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