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目录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一) . 2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二) . 6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三)10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四)15 2018年四川师范大学工学院336艺术基础[专业学位]之美术概论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五)19
一、名词解释
1. 记忆
【答案】是在脑中保持印象的心理形式,它表现为人对曾经感知过,体验过的事物的识记,保持和再现。与美术创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形象记忆和情感记忆。形象记忆:也叫印象记忆或表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重现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或表象记忆。情感记忆:也叫情绪记忆,是体验过的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2. 直觉
【答案】指实践为基础的整个认识过程中的有机因素,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感性认识因素,它在美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南北宗论
【答案】南北宗论是明末董其昌提出的绘画理论。他以佛教禅宗分南北二宗为喻,推出山水画的“南北宗论”,认为唐以后的山水画分水墨与青绿两种风格流派。强调前者是文人画的正宗,后者是利家(指职业画家)画的代表,进而“崇南抑北”,标榜文人画。虽然他对画史的概括并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但提倡的美学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将文人水墨画推向高峰的同时,限制了中国绘画的多样性发展和创造。
二、简答题
4. 简述宋代风俗画的发展状况。
【答案】风俗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是以社会生活风习为题材的人物画,在汉代就己出现,至两宋方呈现繁荣局面。
(1)宋代风俗画繁荣的原因
①两宋绘画的商品化促进以民间画工为创作主体的风俗画繁荣出现。宋代经济发达、都市发展,随着城市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文艺的兴起,绘画己不仅是少数人的雅玩和收藏,开始成为商品进入市场,两宋时期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绘画市场,民间画工人才辈出。
②宫廷画家参与风俗画创作,高超的技艺推动民间的创作,使人物画的主题、题材范围和表现手法比唐、五代有明显的变化和拓展。
(2)宋代风俗画的特点
①宋代风俗画以贴近生活的广泛题材,生动再现两宋的社会生活。宋代风俗画的题材相当广
泛,包括货郎、婴戏、仕女、车马、街市、城郭、耕织、盘车以及村牧、村医、村学、粮运等,全方位地反映了宋代社会生活。
②“写真”、“尚趣”是宋代风俗画最突出的艺术特色。画家们熟悉市民群众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并在深入观察的基础上进行生动具体的描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与审美好尚,满足了社会中相当数量的市井百姓们的精神要求和审美需求,代表了人物画发展的新成就。
③宋代风俗画综合展现出宋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宋代风俗画不同于传统人物画背景多留空白的做法,而将人物置身于真实可感的环境之中,人物与环境之间协调一致。
(3)两宋风俗画的代表作品
①北宋最具代表性的风俗画是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这幅画描绘了清明时节北宋京城汁梁繁荣热闹的都市风貌和汁河两岸的景物风光,不仅是古代绘画艺术的杰作,也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的重要依据。
②南宋时期的风俗画进一步发展,供年节装饰的节令画进一步活跃。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篙的《货郎图》,这幅画描绘了农妇携带幼童兴致勃勃的围观货郎担的情景,形象自然生动,是宋代风俗画中的优秀之作。
5. 怎样理解美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答案】(1)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一一再现的真实
所谓美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美术作品的视觉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实际。这是一般再现或再现性美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美术中的再现离不开美术家的主观能动作用,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
(2)美术反应主观世界的真实性一一表现的真实
美术的真实性,除上面所说的反映客观世界从现象至本质的真实之外,还有另外一层重要的含义,即表现美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
三、论述题
6. 论述艺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答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是艺术发展过程中辩证统一的两个方面。
(1)艺术的继承
艺术的继承性是指当代艺术同过去时代艺术的联系。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在反映他所处的时代生活时,都要以过去时代的艺术中所积累的经验、传统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都要受先前整个艺术发展的制约,从而在前进的道路上实现人类审美发展的连续性。艺术的继承性不仅仅指艺术中的形式因素(艺术语言成分等),而且包括先进艺术的思想基础,道德审美理想,对待所描绘
的现实的原则、概括性格等实质内容。但艺术的继承不应是机械地重复过去的模仿主义,而应是包含艺术创新的继承。
(2)艺术的创新
艺术的创新是指当代艺术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过去时代艺术的革新发展。每个时代都向艺术家提出了新的问题和任务,要求艺术反映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形成具有体现当代新内容的新的艺术形式,用新的人物、主题、进步思想、方法、手段和手法丰富艺术创作。同时,艺术的创新并不要求取缔过去的审美、艺术经验,而是要把这些经验最优秀的方面加以发扬光大。所以要把艺术的继承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
(3)创新与继承
①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使批判继承与发展创新有机统一起来。艺术的继承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加以合理的取舍; 创新不是离开传统另搞一套,而是对原有事物合理部分的发扬光大。在艺术发展的各种因素中; 继承和创新是一对重要的范畴和基本的规律。艺术在它的发展过程中其内在结构是有继承性的。
②继承和创新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没有继承,便不会有创新。在艺术发展中,继承是手段,创新是目的。为了创新,就要对过去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又要坚持在艺术内容、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创新。
7. 美术接受的内在过程是怎样的?
【答案】美术接受只有进入到内在的主体接受过程才能转化为大众接受。主体接受的内在过程分为准备阶段、初级阶段、高级阶段三个部分。
(1)准备阶段
①定向与期待:对相应美术作品的心理定向,产生相应期待。
②审美态度的形成:心理定向与期待的形成过程同样是接受者审美态度形成的过程。
(2)初级阶段
①知觉——完形与弥散:对作品的形式与结构进行视知觉的完形与弥散。
②知觉——错觉:空间错觉“虚幻的空间”; 物象错觉
③知觉——“差异原理”与“陌生化”:美术作品与现实原型之间的差异; 与接受者期待有差异的“陌生感”。
(3)高级阶段
(1)理解:
①理解和前理解:接受者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总是建立在他过去对美术作品的理解,甚至包括对人类文化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美学理论称此为“前理解”或“审美的期待视野”。
②理解的循环:理解的循环可用狄尔泰的一段话来界定“整体只有通过理解它的部分才能得到:
理解,而对部分的理解又只能通过对整体的理解。”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看美术接受中理解循环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