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目录

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一) .... 2

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二) .. 10

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三) .. 17

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四) .. 25

2017年大连外国语大学汉学院354汉语基础[专业硕士]之古代汉语考研冲刺密押题(五) .. 31

一、名词解释

1. 古白话

【答案】古白话是唐宋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书面语。如唐代的变文,敦煌通俗文学作品,宋人话本,金元戏曲,明清小说等都是古白话的代表。古白话虽说是白话文,但不同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白话文,一般都是以口头语为基础而夹杂一些文言成分。即使是口语,由于区域性和时代性的差异,今天读起来也不那么容易,因此称之为“古白话”。

2. 直音

【答案】直音是指用同音字给汉字注音的方法,即直音法。直音法是古代汉语中较为常用的注音方法之一,如:郯,音谈。(《经典释文·左传僖公四年注》)

3. 《词诠》

【答案】《词诠》是近人杨树达著的一部虚词词典。按语法词类来分析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及特殊用法。体例是每解一个虚词,先注音,次辩明其词类,再说明其意义和用法,然后列举书证。结合词类具体指明古汉语中虚词的语法作用,是虚词研究的发展。本书共收字五百以上。通俗易懂。本书是按注音字母音序编排的,并附有《部首目录》。

4. 词义的更替

【答案】词义的更替,是指某词在产生新的意义的时候,同时排斥了旧的意义的一种词义演变现象。例如“脚,’,本义为小腿,变为指“足”后,就不再指小腿了。

5. 叶音

【答案】叶音是指由于语音的变化和发展,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常常会发现不押韵,将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的现象。叶音说是在没有确凿根据的情况下,强改字音以求押韵和谐,并非探明了韵字的本音。其根本错误,就在于对古韵采取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而非历史的观点,不懂得语音是发展变化的。其后果,则是一个字可叶出许多的音,造成汉字读音的极大混乱。所以说叶音说是错误的。这一现象在南北朝时出现,到宋代朱熹的《诗集传》中体现的尤为突出。

6. 韵部

【答案】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韵归字。学家把古代韵文押韵的字分成类,每类称作一个韵部。例如,宋代吴棫把古韵分为9部,郑庠把古韵分为6部。后来也推广到先秦典籍中没有用来押韵的字上去,如段玉裁把古韵分为17部。清初古韵学兴盛,这个词也有人用来指《切韵》系统韵书的“韵”。如《广韵》有206韵,段玉裁说:“是书依陆氏法言二百六部之旧。”这里说的“部”就等于平常说的韵,“二百六部”就是206韵。和韵类相反,如果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只要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这就是韵部。韵部比韵母和韵的概念更大。如:《诗经·豳风·七月》一文中,“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7. 入声韵

【答案】入声韵是指以塞音作韵尾的韵类,它是古代汉语中韵母的一大类。入声韵属仄声,指一个音节以破音/p/、/t/、/k/作结,发出短而急促的子音。中古入声韵中,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职德等韵以[-k]收尾; 质术栉物迄没纥、月曷末鎋黯屑薛等韵以[-t]收尾; 缉、合盍叶帖洽狎业乏等韵以[-p]收尾。入声在现代标准汉语(即普通话)中己不复存在,但在汉语的一些方言以及汉藏语系的一些其他语言中则仍能找到入声的踪迹。

8. 避讳

【答案】避讳是中国旧社会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避讳是指人们不能直呼皇帝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需用改字、缺笔等办法来回避,其结果往往造成语文上的若干混乱。例如避君讳:汉高祖名邦,

,汉石经残碑作“何必去父母之国”“邦”改成“国”。《论语·微子》“何必去父母之邦”。避讳常

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这样一来,中国历史上就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文献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9. 郑笺

【答案】郑笺是汉·郑玄所作《<毛诗传>笺》的简称。郑玄兼通经今古文学,他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郑笺说,加以疏解。《郑笺》训话主要是字词句的训释,这是学者研究《郑笺》的重点,但《郑笺》也涉及整体内容的训释,关于这点历代学者没有涉及。从分析篇章结构、补释文题主旨、说明史实典故、解释名物制度看《郑笺》整体内容的训释,它从总体上进行了科学的整体的关照与把握,这对后世注释之学是极人的启发。

10.石鼓文

【答案】石鼓文是春秋秦景公时秦人刻在状似鼓形的十块石上的文字,为春秋时的秦国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石鼓文字体在古文与秦篆之间,一般称为“大篆”,其所刻内容为四言

诗,共十首,诗名有“沔”、“霝雨”、“而师”、“作原”、“吾水”、“车工”等,主要内容是记述秦国国君游猎之事,因此也称“猎碣”。石鼓是战国时秦国遗物,石鼓文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综合题

11.先阅读后解答。

诸子但为末及古人,自一时之隽也。今之存者,已不逮矣! 后生可畏,来者难诬。然吾与足下不及见也。行年己长大,所怀万端,时有所虑,至乃通夕不瞑,何时复类昔日? 己成老翁,但未白头耳。光武言:“年已三十,在军十年,所更非一。”吾德虽不及之,年与之齐矣。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无众星之明,假日月之光,动见瞻观,何时易邪? 恐永不复得为昔日游也。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顷何以自娱? 颇复有所述造不? 东望于邑,裁书叙心。丕白。

(1)解释上面阅读材料中出现的词语。

隽 逮 诬 瞑 类 更 假 瞻观 易 攀援 秉 良 颇 述造 白

(2)上面阅读材料中先后出现的“但”和“以”是否意义相同?

【答案】(1)解释词语

①隽:优秀(的人才)。

②逮:及,比得上。

③诬:妄言,乱说。

④螟:合眼入睡。

⑤类:像。

⑥更:经历。

⑦假:借。

⑧瞻观:注意。

⑨易:改变。

⑩攀援:抓住,把握。

⑪秉:拿着。

⑫良:实在。

⑬颇:仍旧。

⑭述造:著作。

⑮白:说,陈述。

(2)①“诸子但为末及古人”中的“但”的意思是“只是”; “己成老翁,但未白头耳”中

,两者的意思一样。 的“但”的意思是“只是”

②“以犬羊之质,服虎豹之文”中的“以”的意思是“凭借”;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中的“以”的意思是“所以,原因,指某种事情的产生是很有些原因的”; “顷何以自娱”中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