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804中外新闻史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内部导师圈定必考题汇编4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战后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概况。
【答案】我国正规大学新闻教育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1)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设立“报学系”,这是我国大学中设立的第一个新闻学系。1924年燕京大学开办新闻系,以后发展成为我国北方最有名的新闻学系。1925年南方大雪成立报学系。1926年,光华大学、国民大学、大夏大学等均设有报学专科。
(2)1927年,复旦大学成立新闻学系。1935年,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创办新闻系。抗战胜利后创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和暨南大学新闻系。
(3)除正规大学设立的新闻学系外,早期著名的新闻专科学校有1928年冬由著名新闻记者顾执中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54年停办).1933年4月由著名报人成舍我在北京创办的北平新闻专科学校(1937年8月停办)。
(4)1948年前后,只有燕京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暨南大学新闻系等系有一定规模,影响较大。
(5)战后新创办的大学新闻学系中,社会教育学院新闻系与暨南大学新闻系最为著名。
2. 简述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答案】梁启超在总结前人和自己办报经验的基础上,汲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理论,提出了一整套办报主张,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他一生发表的新闻学方面的专论在30篇以上,内容涉及新闻理论、新闻业务和新闻史三大部类。他的许多新闻观点,对当时的报界起到了很大的指导作用。
(1)关于报刊的功能与作用
1896年,梁启超发表《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把报纸比作耳目喉舌,指出报纸的功能是“去塞求通”。“通”包括通卜下和通中外两个方面:通卜下就是“宣德达情”,使“君恩得以下逮”、“民隐得以卜达”; 通中外就是要尽量掌握外情,做到知己知彼。他认为,国家的强弱在于通塞,而“去塞求通”的首选工具是报刊。他说:“无耳目、无喉舌、是曰废疾”,“其有助耳目喉舌之用而起天下之废疾者,则报馆之谓也”。这是我国最早用“耳口喉舌”来形象化地表述报刊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
(2)关于报刊的性质
梁启超认为报刊是一种进行政治组织、宣传的有效工具。作为一名政治家,梁启超深刻地认识到报刊在维新变法中的作用。在其新闻活动的后期,他认为报馆是与政府有着平等地位的社会单位,是独立于政府权力的第四种势力,是传播文明的三大利器之一。(3)关于报刊的任务
第 1 页,共 6 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