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613新闻传播史论之中国新闻传播史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受众的“碎化”

【答案】受众的“碎化”是指资讯的获得不再执着于某个媒体的“全程依赖”,而是在不同方面、不同的环节上使用不同的媒体。碎片化与碎片化倾向伴随的是传播领域的分众化,但这并没有改变社会进步的趋势和潮流,它不过是除旧布新的一个必要的中介阶段。碎片化之下的真正含义,是在“分众”的背后新的“聚众”需求。先细分,再归聚。这样拥有的将是特征明确的目标传播对象群体,从而以最小的传播代价获取最大化的传播效果,将浪费掉的传播资源的传播效能重新找回来。受众碎片化对传媒产业的影响:①受众碎化是降低媒介受众与广告主目标消费者之间的重合度的重要力量; ②受众碎化使消费需求变得丰富,从而有利于促进节目产量的增加; ③受众碎化是大势所趋,使数据库营销广受青睐,同时也使广告媒体策划变得更为重要; ④在政策的允许下,承载信息的渠道将需求各异的受众分割成一个个专门市场。

2. “三色报道”

【答案】“三色报道”是指1987年6月24日至7月4日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三篇整版的调查性报道,分别是:《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和《绿色的悲哀》。这三篇文章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一起森林大火进行了深度报道,成为中国灾难新闻报道的里程碑,也在新闻界引发了深度报道的高潮。这三篇报道因为披露官僚主义、触及体制弊端,在全国人民心中激起的震撼和思考,已远远超过了森林大火本身。

3. 《新生活报》

【答案】《新生活报》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创办的重要刊物之一,创刊于1945年8月16日,即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由中共上海地下组织领导创办。该报的创办使得共产党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据了上海报摊的一席之地。该报以苏联塔斯社主办的俄文《新生活报》中文版的名义出版,并聘请苏商担任发行人,但实际负责人是中国共产党员姜椿芳。9月1日后,该报改名为《时代日报》。

4. 严复

【答案】严复是我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报刊活动家和翻译家。曾赴英国留学海军,回国后任海军教学工作。甲午海战后,作为海军成员的严复感到痛心疾首,连续在天津《直报》上发表文章,猛烈抨击科举制度和封建君主制度,提出了“开民智”、“厚民力’,、“明民德”的主张。

这些文章发表在”公车上书“之前,在当时的思想界有很大影响。

1897年,在维新派办报热潮的推动下,严复与友人集资创办了《国闻报》和《国文汇编》,大力鼓吹变法维新。《国闻报》成为了当时维新派在华北的重要舆论基地,一也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口报。严复认为办报的目的是“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他在《国闻报》上翻译并发表了《天演论》,第一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进化论学说,起到了巨大的思想启蒙作用。严复并不赞成维新派倡民权、开议院的主张,属于维新派中的右翼,且很少与康、梁交往,故戊戌政变后未被追究。之后他潜心翻译工作,思想渐趋保守。

5. 《香港船头货价纸》

【答案】((香港船头货价纸》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报纸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1857年11月3日由开刺报馆创办,周三刊,实为英文《开刺报》的中文版。该报所刊内容以船期、商品价格、商业行情、商业信息和广告为主,主要读者对象为商店职员。该报后改名《香港中外新报》,所刊新闻进一步增多,发行对象扩大为一般市民。1872年5月4日后,该报每日另出《行情纸》,为读者提供市场信息。1873年,《香港中外新报》改版为日报,之后又脱离《仔刺报》,成为中国人自己办的报纸,出至1919年停刊。

6. “竖三民”

【答案】“竖三民”是指于右任于1909年5月创办的《民呼日报》、1909年10月创办的《民吁日报})和1910年10月创办的《民立报》。这三份报纸均在上海出版,创办时间互相衔接,又均以“民”字打头,因此被称为“竖三民”。同盟会成立后,为了宣传革命思想,革命派在国内创办了大批报刊,在上海影响较大的是于右任创办的几家报纸。1909年,于右仟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该报以“为民请命”为宗旨,革命色彩鲜明,内容以报道灾荒为重点,大量揭露清廷统治下民不聊生的事实,出版92天后被封。20余天后,于右任又创办了《民吁日报》。该报内容与风格和前者一脉相承,集中报道并声援正在开展的抵制日货的运动。后因盛赞刺杀伊藤博文的爱国志士安重根,引起日本政府盛怒,出版一个月后被封。一年后,于右任创立《民立报》,得到孙中山大力支持,成为同盟会中部总会的机关报,是辛亥革命时期国内最有影响的革命报纸。该报重点宣传“三民主义”,公开预言革命胜利的到来。“竖三民”在上海地区为革命派的舆论宣传作出了很大贡献。

二、简答题

7.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

【答案】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同出一源,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革命派的报人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更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在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逐渐取代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新闻思想,成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主流。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①高度重视报刊宣传在革命斗争中的作用。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引进和极力鼓吹西方新闻学著作中流行的一家报馆犹如一支军队、报纸的威力胜过四千毛瑟枪等观点。如秋瑾就把她所办的报纸称为革命队伍中的一个“师团”。基于这种认识,革命派报刊把揭露清政府的专制腐败、卖国虐民作为其宣传报道的主要内容。

②公开承认报纸的党派性,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这一时期,改良派和革命派均承认自己报纸的党派性,自称“党报”,但革命派更坦率,还称之为机关报。他们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机关报为榜样,自觉利用报刊宣传革命纲领和主张。

③党报要重视舆论的制造和指导。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报纸是“舆论之母”,《民报之六大主义》一文中,胡汉民也提出革命报纸通过言论制造舆论的过程。而在制造舆论的过程中,孙中山更强调要“言论一致”,具有“恒心”。

④党报重视民意。

革命派创办的报纸,大多以“民”字命名,如“民报’夕、“国民”、“民呼”、“民吁’,、“民立’夕、“民声”等。他们甚至认为:“记者据最高之地位,代表国民,国民而亦承认其为代表者。”党报应该反映人民意愿、代表平民利益,是“社会公器”和“国民代表”。

8. 辛亥革命时期国人办报的第二次高潮有哪些特点?

【答案】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新闻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国人办报的又一次高潮。与维新运动中的办报高潮比较,此时的报刊宣传有以下新的特色:

(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辛亥革命时期的政党报刊在中国的新闻事业中己占了突出的地位,革命政党的报刊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2)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成了办报的主角。

同盟会成立以后,革命报刊在海外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不但在数量上超过改良派报刊,而且在舆论上也占据了主导地位。在报刊实践活动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朝气蓬勃的革命报人,成了此时的办报刊的风流人物。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几乎所有的报刊都以首要的位置发表政论,报刊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特别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政论作用更大。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辛亥革命时期的办报活动先由海外转向国内,再由腹地向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地区延伸。一些从未办过报刊的省份也办起了革命报刊。辛亥革命时期报刊的主要读者对象虽然仍以“中等社会”和知识分子为主,但己有不少报刊把读者对象扩大到新军、会党、手工业者、小商贩和部分市民。

(5)以革命文艺作品为主的副刊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