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中国鼠害严重,每年因鼠害而造成的农、林、牧业的损失非常巨大,其经济价值高达数百亿元。此外,由于受全球性气候变暖,干旱等因素的影响,害鼠密度有所上升,鼠传染性疾病的问题也较为严重。总之,鼠害对中国国民经济和人口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长期以来,由于大量、单纯地使用化学毒饵灭杀害鼠,虽然一时解决了局部鼠害问题,但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种群反弹、生态平衡破坏和天敌二次中毒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找一种有较低毒副作用、较长持效时间的方法来控制害鼠的种群数量,对于减少农林业损失和避免疫病传染具有重要意义。
不育控制技术为鼠害防治开辟了新思路和新途径。不育控鼠的机理是通过干扰雌、雄鼠的性激素水平,引发内分泌紊乱来达到降低生育率目的。同时,不育的个体继续占有生态位,维持原有社群压力,就能在长时期内抑制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左炔诺孕酮-炔雌醚复合物(EP-1)是一种激素类不育剂,其显著的致不育效果已经在许多鼠类的抗生育生理生殖实验以及野外实践中得到验证。本实验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长安县和佛坪自然保护区的两种姬鼠中华姬鼠(Apodemus agrarius)、黑线姬鼠(Apodemus draco)为研究对象,研究复合不育剂EP-1对这两种害鼠生育力的影响及野外控鼠效果。
(1)本实验首先在实验室内进行,设置单剂量组(30 mg/kg,一次灌胃)、多剂量组(30 mg/kg,两次灌胃)及对照组(等量食用香油),对中华姬鼠和黑线姬鼠进行灌胃处理,检验EP-1对2种雄性姬鼠繁殖器官各项生理指标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影响。结果发现:
中华姬鼠:在给药15天后,单剂量组和多剂量组的睾丸、附睾的重量较对照组极显著下降;储精囊的重量在单剂量组中显著降低,多剂量组较对照组略有下降,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三个腺体的平均重量在单剂量组与多剂量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表明EP-1对实验鼠生殖腺体的影响没有随着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给药组血清睾酮水平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精子密度的下降幅度也较大,分别较对照组下降86.31%和89.83%,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给药后45天,各项指标的变化较15天时略有起伏,但均不显著,说明药效在一个月后并没有减弱。对睾丸组织切片观察,发现在EP-1给药15天时,试鼠睾丸曲细精管内大多出现空腔,大部分管腔呈溃疡状,上皮组织变薄,管内各级生精细胞疏松且不同程度受损。给药后第45天试鼠的睾丸组织结构较第15天破坏更为明显。
黑线姬鼠:EP-1给药后第15天和第45天时,实验鼠睾丸、附睾和储精囊的平均重量较对照组均发生了极显著减轻。在15天时,这些腺体的平均重量在多剂量组继续降低,并与单剂量组呈显著差异;而在45天时,多剂量组的平均重量反而有所回升并略重于单剂量组,是否为恢复的迹象暂不能确定。给药后第15天和第45天时,实验组血清睾酮水平和精子密度较对照组也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但这两项指标在两个时间点的差异不显著。15天时,多剂量组睾酮水平和精子密度略低于单剂量组,差异不显著;45天时,单剂量组睾酮水平继续下降,而多剂量组稍有上升,差异均不显著,此时精子密度在两个剂量组略回升。睾丸组织切片显示,EP-1给药后第15天,试鼠睾丸曲细精管内部呈溃疡状且半数以上出现空腔,管内各级生精细胞疏松且不同程度受损。给药后第45天试鼠的睾丸组织结构较第15天破坏更为明显,80%以上的曲细精管内空腔明显。
以上结果说明,复合不育剂EP-1能造成雄性中华姬鼠和黑线姬鼠的繁殖器官的严重萎缩,并显著抑制血清睾酮分泌,从而降低其生育力。
(2)为了进一步验证EP-1对繁殖力的影响,本实验用0.005%的EP-1不育剂药饵饲喂雄性黑线姬鼠,2周后将其与雌鼠配对合笼(雄:雌=1:2),连续观察60天记录其繁殖情况。结果发现,药饵组的受孕时间较对照组推迟13天左右,怀孕率较对照组下降三分之二,雌鼠平均产仔数为2.31±0.78只,而实验组仅为0.69±0.47只,较对照组减少了70.1%。
(3)实验的第三部分是在长安区选取5块样地(单块面积为100 m × 100 m)并编号(1~5号),1号样地用于对照,不投放任何饵料(对照样地);2号样地用于捕获鼠类,在实验室研究生理生殖变化(捕获样地);3~5号样地用于害鼠种群密度监测(监测样地)。在2~5号样地随机投放不育饵料,然后分别逐月调查鼠密度,研究复合不育剂EP-1对黑线姬鼠种群密度的影响。2014年4~9月份连续6个月的监测结果显示,对照样地内黑线姬鼠的平均捕获率为4.72%,变动幅度为0.56%~7.78%,捕获率最低值出现在5月份,最高值则在6、7两个月份;相比于对照样地,监测样地内黑线姬鼠的平均捕获率为1.45%,变动幅度为0.37%~3.33%,最低值出现在6月和9月,最高值出现在5月,从6月份开始样地内的捕获率持续偏低。这暗示着复合不育剂EP-1对长安区农田内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起 到了有效的增殖抑制作用。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