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中学化学(初级)题库>初级中学化学(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设计片段。 根据以上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有关"燃烧和灭火"的材料。材料1:《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及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材料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使用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的目录(略)。材料3:某教师设计的"燃烧和灭火"教学设计材料。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说到燃烧你会立刻联想到什么?(答:火)那么火给我们的生活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放映录像)师:同学们,看了这一段录像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请发表你的看法。(学生发表看法,注意鼓励学生)师:既然燃烧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同学们,我们这节课就来好好探究一下有关燃烧与灭火的问题,以便更好地利用燃烧产生的火为我们人类服务。师:同学们,你们见过很多燃烧的场面,你发现通常的燃烧一般有什么特点?生:发光、放热等。师:燃烧一般是可燃物跟什么物质的反应?生:氧气。师:对,燃烧是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怎么样才能让燃烧顺利地进行?燃烧到底需要哪些条件呢?我们不妨先从下面的问题入手:1.所有的物质都能燃烧吗?给出一些物质,选择可以燃烧的:木条、蜡烛、小煤块、小石子、纸张、酒精、玻璃、棉布。2.能燃烧的物质在什么条件下都可以燃烧吗?……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3)针对本节课设计10分钟测试题。(4)对本节课进行学习评价设计。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实验活动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初中《化学》“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活动与探究 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的研究与实践 1.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的确定 实验室里制取气体的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下面列出了确定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 2.二氧化碳和氧气制取实验及相关性质比较 根据上述比较,分析制取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各有什么不同。试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与同学讨论、交流,分析各自设计的装置的优缺点。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也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 3.通过讨论,选择一套最佳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讨论:怎样检验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4.认真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说明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简述本课可采用的教学方法。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课题1质量守恒定律 课题2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课题3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人教版初中《化学》“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部分教材内容。 化学方程式反映化学反应的客观事实。因此,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须以客观事实为基础,绝不能凭空臆想、臆造事实上不存在的物质和化学反应;二是要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等号两边各原子的种类与数目必须相等。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 该化学方程式等号两边的原子种类和数目都相等,这个化学方程式我们称配平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化学方程式都这么简单。例如,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在这个式子中.右边的氧原子数少于左边的,这时为使式子两边每一种元素原子的总数相等,就需要配平.即在式子两边的化学式前面配上适当的化学计量数。 在H前配上2,在HO前配上2,式子两边的H原子、O原子数目就都相等了,亦即化学方程式配平了。 下面以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的反应为例,说明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具体步骤。 1.根据实验事实,在式子的左、右两边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并在式子左、右两边之间画一条短线(或标出一个指向生产物的箭头)。 2.配平化学方程式,并检查。 3.标明化学反应发生的条件,把短线改成等号。 化学反应只有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因此,需要在化学方程式中注明反应发生的条件。如把点燃、加热(常用“△”号表示)、催化剂等,写在等号的上方。 如果生成物中有气体,在气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溶液中的反应如果生成物中有固体,在固体物质的化学式右边要注“↓”号。例如: 但是.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气体,气体生成物就不需注“↑”号。同样,溶液中的反应物如果反应物和生成物中都有固体,固体生成物也不需注“↓”号。例如: 任务: (1)对本课内容进行学情分析。 (2)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3)试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4)请对本课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答案 【答案

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实验活动1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教科书中“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课题2氧气 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g/L,比空气的密度(1.293g/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在室温下,1L水中只能溶解约30mL氧气。在压强为101kPa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成淡蓝色雪花状的固体。 工业生产的氧气,一般加压贮存在钢瓶中。 【实验2-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到盛有氧气的集气瓶,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带有火星的木条在氧气中能够复燃,说明氧气能支持燃烧。 【实验2-3】在燃烧匙里放少量硫,加热,直到发生燃烧,观察硫在空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然后把盛有燃着的硫的燃烧匙伸进充满氧气的集气瓶里,再观察硫在氧气里燃烧时发生的现象(图2-11)。比较硫在空气里和在氧气里燃烧有什么不同。 讨论: 木炭和硫分别在空气里燃烧和在氧气里燃烧的现象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硫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SO)气体,并放出热量。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实验2-4】把光亮的细铁丝盘成螺旋状,下端系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插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水,如图2-13),观察现象。 我们知道,在空气中加热铁丝时,铁丝只能发生红热现象,不能燃烧。但在上述实验中,细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FeO)。这个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通过以上几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可燃物在氧气里燃烧比在空气里燃烧要剧烈。例如,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里燃烧得更旺,发出蓝紫色火焰。又如,某些在空气里不能燃烧的物质却可以在氧气中燃烧。这说明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同时也说明,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实际上是与其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由于空气中的氧气含量相对较少,因此在空气中燃烧不如在氧气中剧烈。 讨论: 1.分析实验2-1、2-3和2-4,填写下表中的空白。 2.上述三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要求: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常用的化学教学方法有哪些?说明本节课教师使用了其中的哪些? (4)请对本课进行板书设计。

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了解吸附、沉降、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常用方法。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课题2分子和原子 课题3水的净化 课题4爱护水资源 拓展性课题最轻的气体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教科书《水的净化》所呈现的内容。 课题3水的净化 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而自然界的河水、湖水、井水、海水等天然水里由于含有许多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因此常呈浑浊(如图3-14)。 城市中的生活用水是经自来水厂净化处理过的。而在某些乡村,则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的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来达到净水的目的。 活动与探究 取3个烧杯,各盛大半烧杯浑浊的天然水(湖水、河水或井水等),向其中2个烧杯中各加入3药匙明矾粉末,搅拌溶解后,静置,观察现象。 再取一张圆形滤纸,如图3-16所示折好并放入漏斗,使之紧贴漏斗壁,并使滤纸边缘略低于漏斗口,用少量水润湿滤纸并使滤纸与漏斗壁之间不要有气泡。 如图3-17所示,架好漏斗,使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以使滤液沿烧杯壁流下。 取上面处理过的一杯液体,沿玻璃棒慢慢向漏斗中倾倒,注意液面始终要低于滤纸的边缘。比较未经处理的天然水和做了不同程度处理的水,它们的清澈程度有什么差别?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来过滤液体? 任务: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请用教学流程图的形式表示出你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4)实验室过滤操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请对本节课进行板书设计。

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内容标准: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课题1燃烧和灭火 课题2燃烧和热量 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 拓展性课题石油和煤的综合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教科书关于“燃烧和灭火”的部分内容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7-1】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并放入用硬纸圈圈住的一小块白磷。在烧杯上盖一片薄铜片,铜片上一端放一小堆干燥的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已用滤纸吸去表面上水的白磷(如图7-4),观察现象。 用导管对准上述烧杯中的白磷,通入少量氧气(或空气),观察现象。 讨论 1.由上述实验中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2.由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的事实,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3.由本来在热水中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或空气)后燃烧的事实,再次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4.综合上述讨论,可得出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叫作燃烧,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1)可燃物; (2)氧气(空气); (3)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也叫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如果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 【实验7-2】点燃三支蜡烛,在其中一支蜡烛上扣一只烧杯;将另两支蜡烛放在烧杯,然后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适量碳酸钠和盐酸(如图7-8),观察现象并分析原因。 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隔绝氧气(或空气),以及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都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要求: (1)试确定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试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3)同一个化学实验课题,可以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这就需要进行选择。请简述如何根据化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和中学化学教学的实际优选实验方案? (4)依据材料,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5)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部分内容 内容标准: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能结合实例说明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性质,知道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初步学习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方法;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和碳循环。 活动与探究建议:①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②实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③辩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④小组协作设计并完成实验:人呼出的气体与空气中二氧化碳相对含量的差异。 材料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课题2氧气 课题3制取氧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版本化学教科书“制取氧气”所呈现的部分内容 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加热高锰酸钾、分解过氧化氢或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实验2-5】把少量高锰酸钾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用带有导管的塞子塞紧试管。 (1)加热试管,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氧气(如图2-14)。 (2)把带有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高锰酸钾是一种暗紫色的固体,它受热分解出氧气,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 材料四教学对象为初中学生,学生经过课题2的学习,对氧气的性质及用途有了较深刻的认识。 要求: (1)通过实验探究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什么教学理念。 (2)根据上述3个材料,完成“制取氧气”内容的教学设计,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叙述。 参考答案 【答案

问题:

[问答题] 根据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任务。下列是某初中化学教师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教学片段。 [教师]一天,小明看到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这时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蜡烛在燃烧的过程中会逐渐变短?” [教师]化学反应前与化学反应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比较,存在怎样的关系?猜想1:大于:猜想2:等于:猜想3:小于。 [分组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A组)。硫酸铜溶液跟铁钉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B组)。 [实验要求]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反应前后的总质量,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实验现象进行讨论,归纳,对实验做小结,得出结论。 [结果分析]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不变。 [教师]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作质量守恒定律。 要求: (1)写出本课的教学目标。 (3)写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4)针对本课内容,设计两个反思作业题目。

问题:

[问答题] 阅读下列三段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材料。 材料一《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关于“金属与金属材料”的内容标准: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材料二人教版化学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 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 第七单元燃料及其利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金属材料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第九单元溶液 第十单元酸和碱 第十一单元盐化肥 第十二单元化学与生活 材料三某教师设计的“金属材料”教学片段。 [引入]我们已学习了碳、氢、氧等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它们都是非金属元素;今天我们要研究另一类元素——金属元素。我们已经知道了元素中文名称的造字规律,在元素周期表中又用不同的颜色做了分区,在已经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金属元素就占了五分之四(展示元素周期表)。 [提问]那么你们知道的、见过的金属元素有哪些呢?请完成下表。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进行投影展示、评价。 [交流]请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材料,列举身边的金属材料。 [投影]展示图片:应用广泛的金属材料(马踏飞燕、铁狮子等)。 [提问]回忆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包括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 [提问]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呢? [实验探究]学生利用实验台上的仪器、材料,尽可能多地探究出金属的物理性质。 学生汇报自己的实验结果,并介绍实验探究方法。 [小结]金属的物理性质。 [投影]教材上的表格——一些金属的物理性质数据。 [讨论]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讨论问题。 (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 (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 (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如果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等要镀铬?如果镀金怎么样? (5)为什么现在高压电线用铝丝而不用铜丝了? [提问]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金属,它的一些性质如下:熔点为2500℃,密度为3g/cm,强度与钢相似,导电性良好,导热性良好,抗腐蚀性优异。这种金属的表面有一层氧化物保护层,试设想这种金属的可能用途。 [评价]对学生的大胆设想给予鼓励。 [提问]在我们的人体中有一个“金属之最”,你们知道吗?你知道地壳中的“金属之最”吗?你还知道哪些“金属之最”? [课后作业] (1)铝与铁相比,具有哪些优良的性质? (2)分别举出铁、铜、金的几种用途,这些用途各利用了它们的什么性质? (3)请同学们课外调查我们生活中的金属是否都是属于化学意义上的金属(单质)? (4)从金属材料的利用历史来看,先是青铜器时代,后是铁器时代,而铝的利用仅仅是100多年前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5)上网查阅有关金属材料发展前景的资料。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试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2)对本节课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 (3)请对本课“金属材料——合金”内容进行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