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思想政治题库>第三章 文化生活题库

问题:

[单选]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仅餐饮业倒掉的食物相当于大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促使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曾经司空见惯的中国式“剩宴”,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2013年1月,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了以“从我做起,今天不剩饭”为主题的“光盘行动”,该行动受到广大网友的关注和支持。这说明()。

A.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B.传统文化总能得到继承发展。C.网络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D.文化影响着人们的实践活动。

问题:

[单选] 某中学生在给母校的毕业留言中写到: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社团海报给校园带来了缕缕色彩,青涩的我怀着憧憬成为“社团人”,从心怀忐忑不善谈吐到大胆发言积极参与,在社团的百花丛中寻找我们青春与梦想的舞台。这表明()。①在文化活动中中学生能自发提升文化素养②文化氛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思想和行为③校园社团能直接促进社会全面发展④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健全人格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④。

问题:

[单选] 微电影《地震》立意新颖,选题具有时代性。影片以大地震为背景,演绎在灾害面前人们团结与互助、温情和关怀、责任与坚守的片段。通过一个个小故事反映一种大生活,最后自然回扣到和谐幸福的主题,不失为经典之作。这部承载主流价值的微电影()。①通过有限篇幅传播厚德思想②传递社会正能量的诚信意识③能够弘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④展现了道德实践的人文情怀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问题:

[单选] 文化的差异是导致一切差异的基础,如果东方与西方能够在文化方面做到认知与宽容,以至于欣赏,在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流才更容易顺畅。这启示我们()。①文化交流要求同存异,充分尊重民族文化的个性②东西方文化间要相互交流、借鉴、趋同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大力提升文化软实力④加强文化交流,消除东西方文化差异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问题:

[单选] 2013年福建省第二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霞浦县举办。来自海峡两岸的畲族同胞穿着“风凰装”、吃着乌米饭,看着畲俗表演,唱着原生态畲歌,共度佳节。这体现()。①两岸人民对传统文化具有认同感②两岸交流使两岸文化逐渐趋同③民族节日是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④两岸人民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怀

A.①②。B.①④。C.①②④。D.②③④。

问题:

[单选] 临沂是“孝圣”王祥的故里,“二十四孝”故事中有“七孝”发生在临沂。2012年8月,全国老龄办等单位推出新“二十四孝”行动标准,其中包括每周给父母打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内容。这表明()。

A.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要用新孝道标准取代传统孝道。B.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博采众长才能实现文化繁荣。C.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才能实现文化更好的传承。D.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精华,要弘扬传承,古为今用。

问题:

[单选] 无论写歌作诗,还是作画篆刻,均须于游历中求进境,实地考察方能得其中之真谛。只是临摹古人名作,简单改造抄袭,必落下乘。这说明()。①艺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创新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来源③艺术创作具有相对独立性④正确认识能够推动实践发展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①③。

问题:

[单选]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网络原生性信息资源大量涌现,出现大量的“虚拟文化资源”,如网络动漫、网络游戏、虚拟艺术创作等,以网络化为形式的当代信息革命,为人类丰富的社会实践成果带来了全面创新的形态--网络文化。这说明()

A.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B.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C.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D.文化创作的灵感来自于社会实践。

问题:

[单选] “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杜甫提倡文学创作要努力学习屈原、宋玉的作品。不要步齐、梁诗风一味讲究词藻华丽的后尘,这说明把握文化发展要注意()①文化的独立性②文化的传承性③文化的创新性④文化的时代性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问题:

[单选] 电视节目《中国达人秀》将镜头定格在平凡小人物身上,以现实的深度与情感的浓度穿透人性,以开放的创造精神与自觉的文化态度促成了“舶来品”的华丽转身。《中国达人秀》的成功启示我们()①借鉴外来文化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③进行文化创新应考虑到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要④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