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这表明()

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已经认识到了计划和市场的本质。列宁意识到了新经济政策的错误。

问题:

[单选] 学者们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某一事件的影响”提出了两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经济的“强心剂”和“及时雨”,是促进西欧走向联合的“黏合剂”;另一种观点认为该事件是欧洲分裂的“加速器”和“绝缘体”。这一历史事件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D.北约的建立。

问题:

[单选] “只要两个价值体系与战略上的利害关系无法兼容,就不会有和平的一天;但只要核武器发挥遏制作用,战争就不会发生。”材料描述的是()

A.十月革命后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对抗。B.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盟国与法西斯的对抗。C.冷战期间美苏的对抗。D.冷战后美国与恐怖主义的对抗。

问题:

[单选] 1951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演说称:“对日媾和是一种‘和解’的媾和——美国最关心的是保护日本不受侵略,同时希望日本也不威胁别国的安全。”美国这一政策()

A.成为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肇始。B.承认了美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C.有利于提高战败后日本的国际地位。D.表明美国竭力避免新的世界大战。

问题:

[单选] 1962年10月16日下午4点,苏联广播员开始宣读一份声明:“关键在第三段:为了尽快消除危害和平事业的冲突„„苏联政府„„已发出一道新的命令,撤除你们所谓进攻性的武器,把它们装箱运回苏联。”这份声明()

A.表明美国在两极格局中居优势。B.是古巴导弹危机结束的标志。C.美国在美洲的“冷战”政策继续。D.苏联对古巴导弹事件阳奉阴违。

问题:

[单选] 1963年,德法两国签订《爱丽舍协议》,协议的内容之一是两国共同为中学生编写具有一致内容的历史教科书。这一做法的主要意图是()

A.彻底消除两国在历史认识上的差异。B.促进法德和解。C.通过合作在北约内部对抗美国。D.提升欧盟的合作水平。

问题:

[单选] 据某史学著作:“当事件发生时,(中苏间的)这种分歧完全公开化了,毛泽东主义者嘲笑苏联害怕美国这只‘纸老虎’,而莫斯科则谴责北京存心想把世界拖入核战争。”文中的“事件”是()

A.北约组织建立。B.朝鲜战争。C.柏林墙修筑。D.古巴导弹危机。

问题:

[单选]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劳伦斯·萨默斯曾说,300年后的历史书会把冷战的结束作为第三等重要的事件,把伊斯兰世界和西方世界的关系作为第二等重要的事件,而头等重要的事件是包括中国、印度等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以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关系。这说明在作者看来()

中国与印度将是主导未来世界的两大关键力量。世界格局多极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发展中国家的崛起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冷战的影响在短期内将会持续存在。

问题:

[单选] 1953年,中国驻缅甸第一任大使姚仲明回国述职,周恩来对他说:“我们的对外关系中,有切身利害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华侨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我们同周边国家都有边界纠葛,解决好这个问题是十分重要的。”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政府()

A.倡导召开亚非国际会议。B.签订友好同盟互助条约。C.积极融入社会主义阵营。D.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问题:

[单选] “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

A.“一边倒”的方针。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政策。D.多边外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