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某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收集了一则材料:民国某年1—8月,1美元同当时中国货币的兑换比价从17.8万元上升至1108.8万元。据此可推断该现象()

A.发生在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B.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元升值。C.不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严重失实,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

问题:

[单选] 孙中山在《同盟会宣言》中说:“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共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这段材料说明平民革命是()

A.“家天下”式的旧式革命。B.反满复汉的狭隘民族革命。C.实现君主立宪的平民革命。D.变革专制制度的国民革命。

问题:

[单选] 历史学家杨天石在《帝制的终结——简明辛亥革命史》一书中对孙中山的定性问题有一些新的思考。他认为,孙中山不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可以把孙中山定性为“平民革命家”。下面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与“节制资本”。D.“天下为公”。

问题:

[单选] 1957年,我国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的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取得这些成就的指导思想()

A.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B.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D.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

问题:

[单选] 1991年3月2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在改革深化、开放扩大的形势下,我们要防止陷入‘新的思想停滞”。这篇文章发表的背景是()

A.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展开。D.国际局势剧变并影响中国。

问题:

[单选] 《一篇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中说:“江泽民同志集中全党智慧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新的思想、观点、论断,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主要是因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①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②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④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问题:

[单选] 20世纪以来,先进的中国人把世界文化的优秀成果同振兴中华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这些重大理论成果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对这些重大理论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A.都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以复兴民族为宗旨。B.都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C.都是20世纪推动中国历史前进的思想武器。D.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产物。

问题:

[单选] 1792年马戈尔尼使华团的副手乔治·施涛彤评述中国说:“这个国家的人们以为,他们是最杰出的,认为任何改进都是多余的,要么就是鸡蛋里挑骨头。”这一局面开始打破于()

A.新航路开辟。B.康熙时代。C.鸦片战争。D.洋务运动。

问题:

[单选] 民国学者萧一山称,晚清革新运动大约可以分作三个时期,即“海防时期”“洋务时期”和“维新时期”。以下对这三个时期的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防时期”是接受新知识的发轫,代表人物有魏源等。B.“洋务时期”是革新事业的启幕,但重在练兵制器之说。C.“维新时期”注重政治和法律的学习,主张君主立宪制。D.三者都做了普遍的宣传,并启悟国人认识到改革之必要。

问题:

[单选] 冯桂芬(1809-1874)在《制洋器议》一书中指出:“以今论之,约有数端,人无弃材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对该言论解读最合理的是()

认为清朝制度优于西方。认识到中国社会的不足。认为应该全面效仿西方。对西方列强侵略的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