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从1553年葡萄牙人在澳门建立贸易据点开始到鸦片战争前,将近三百年,“西方势力席卷南亚和东南亚,却始终未能越过中国的南大门一步”。决定性的原因是()

A.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B.中国海禁闭关政策成效显著。C.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D.手工工场时代的资本主义尚不具备征服全世界的能力。

问题:

[单选] 世界体系霸权周期是不断更替的,霸权国家也是不断更迭的,而世界体系结构本身也一直处在不断变动之中。在历史上,世界体系曾存在三个中心。它们是()

A.17世纪的荷兰、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B.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C.17世纪的法国、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D.17世纪的西班牙、19世纪的荷兰、20世纪的英国。

问题:

[单选] 自17世纪初成立至19世纪30年代前期,英国东印度公司始终垄断了与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贸易,其原因不包括()

A.政府特许。B.自由竞争。C.对抗荷兰。D.重商主义。

问题:

[单选] 有学者认为,西班牙舰队的失败把帝国的秘密送进了英国人的耳中。在一个商业的时代,赢得海洋要比赢得陆地更为有利,也许在1588年,对这一点还并无太明确的认识,可是在下一个世纪,终于成为了每一个英国人的呼声。这表明()

A.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地位。B.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深入英国人心。C.西班牙失去了海外殖民地。D.海洋的重要性日益超过陆地。

问题:

[单选] 伊丽莎白女王(1533—1603)声称“海洋不归属于任何民族或任何个人”。其主要目的是()

A.积极应对与欧洲大陆强国的海权争端。B.为《航海条例》的颁布提供理论基础。C.为殖民掠夺、争夺海上霸权制造借口。D.致力于与欧洲各国开发海洋实现共赢。

问题:

[单选] “欧风美雨包含着凶暴的腥风血雨,也包含着润物无声的和风细雨。与前者相比,后者没有留下那么多的伤痛和敌意,但风吹雨打之下,却浸泡了千家万户。”材料强调的是()

A.中国走向近。B.客观评价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建设性影响。C.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D.西方扩张是近代中国各种变化的主导因素。

问题:

[单选] 《大国崛起》的解说词写道“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材料中的“海上第一强国”是指()

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

问题:

[单选] 称号是一个国家特色和实力的体现,17世纪的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19世纪的英国被称为“世界摆渡人”。这些称号反映出英荷两国成为当时世界的()

A.工业中心。B.贸易中心。C.金融中心。D.科技中心。

问题:

[单选] 泉州港和阿姆斯特丹港都曾是著名的国际贸易港口,泉州港在元代与一百多个国家建立贸易往来,达至极盛,明清后则走向衰落。阿姆斯特丹则至今仍是欧洲第四大港口。这两个港口命运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航海技术的差异。B.手工业发展的程度。C.经济形态的差异。D.资本积累的程度。

问题:

[单选] 近代以来,亚非拉美许多地区形成了单一经济,如印度和埃及的棉花、东南亚的橡胶和锡、南部非洲的黄金和铜、中美洲的热带水果、古巴的蔗糖等。其历史根源是()

A.新航路的开辟促进全球商品流通。B.三角贸易推动区域资源优势互补。C.亚非拉美国家注重发展民族经济。D.欧美列强大力推行殖民主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