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单选] 男性,40岁。皮肤黄染进行性加深2个月,近1周皮肤瘙痒加剧并有鼻出血、牙龈出血,化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18s(正常对照12s),腹腔CT示胰头占位。考虑出血与维生素K吸收障碍有关。下列哪种因子不会缺少()
Ⅱ因子。Ⅴ因子。Ⅶ因子。Ⅸ因子。Ⅹ因子。
问题:
[单选]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人在消耗性低凝期应输()
新鲜全血。一般贮存全血。浓缩红细胞。少白细胞红细胞。洗涤红细胞。
问题:
[单选] DIC的治疗,最根本的措施是()
抗凝治疗。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积极抗休克。消除病因。输血。
问题:
[单选] 男,52岁,畏寒发热14天,查:体温39.5℃,血压75/50mmHg,右上肢可见瘀斑,双肺呼吸音粗,呼吸30次/分,肝肋下未扪及,脾肋下恰可扪及;Hb112g/L,WBC18×109/L,血,小板56×109/L.PT17秒(对照12秒),纤维蛋白原定量1390mg/L。该患者最可能的诊断是()
急性白血病。肺炎。DIC。败血症。感染合并DIC。
问题:
[单选] 男性,29岁。厌食、乏力伴皮肤黄染1周,神志恍惚1d住院,住院后次日呕血1次,暗红色大便多次,臀部及背部出现大片瘀斑。化验:Hb70g/L,WBC4.2×109/L,血小板46×109/L,总胆红素300μmol/L,ALT100U,凝血酶原时间16s(正常对照12s),纤维蛋白原1.4g/L。确诊为重症肝炎,肝性脑病。病人出血原因主要是()
肝脏对凝血因子合成减少。肝脏不能利用维生素K。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炎后再生障碍性贫血。
问题:
[单选]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出现的改变是()
BT延长。CT延长。PT延长。APTT延长。FDP增高。
问题:
[单选] 男性,55岁,1周来黑便,大便成形,量不多,每日1次。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未见异常,化验血小板1500×109/L,有巨型血小板,诊断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为迅速减少血小板量,改善症状,首选治疗是()
口服羟基脲。口服白消安。口服苯丁酸氮芥。皮下注射干扰素。血小板单采。
问题:
[单选] 女,25岁,反复出现双下肢紫癜,月经过多1年,病前无服药史。脾肋下1cm。血红蛋白10.5g/dl,白细胞5.4×109/L,血小板25×109/L。血沉、尿常规及肝功能试验正常,未找到狼疮细胞,颗粒型巨核细胞增多,余正常。最可能的诊断是()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物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再生障碍性贫血。以上都不是。
问题:
[单选] 女性,32岁。2年来下肢反复出现瘀点,间有鼻出血与牙龈出血来门诊检查。体检:下肢散在紫癜和瘀斑,肝脾不肿大。化验:Hb110g/L,WBC5.1×109/L,血小板35×109/L,骨髓涂片巨核细胞296个/全片,其中颗粒型占90%。血小板减少发生机制是()
血小板生成减少。血小板消耗过多。血小板释放减少。血小板破坏过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问题:
[单选] 女性,25岁。全身皮肤瘀点、瘀斑2月,本次月经持续10d未净来诊,妇科检查无异常。化验:Hb90g/L,WBC6.5×109/L,血小板32×109/L,骨髓增生活跃,巨核细胞218个/全片,以颗粒型巨核细胞为主。给予皮质激素治疗,最可能的预后是()
大多数病人皮质激素治疗有效,但停药后易复发。90%以上病人可以治愈。半数病人死于颅内出血。常合并严重贫血。激素治疗无效者预后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