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济南大学教育心理学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之间有何异同?
【答案】学习的理念回忆说、官能训练说和自然展开说是早期的学习理论,三者之间既存在相同之处,也尤其差异:
(1)相同之处
①这三个学习理论都是早期的学习理论,其理论基础都与人性观有关;
②对学习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哲学思想。
(2)不同之处
①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基础不同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苏格拉底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官能心理学是由沃尔夫在莱布尼茨的心灵单子论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自然展开说是法国哲学家卢梭在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要适应自然”的思想的基础上系统提出的。
②对学习的实质理解不同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理念回忆的过程。学习的官能训练说是在理念回忆说的基础上,随着官能心理学的发展而形成的,认为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加强和训练各种心灵官能。自然展开说认为学习不是经验的获得,而是潜能的展开。学习的过程是人固有的自然本性显露的过程,而不是从外界获得经验的过程。
③以不同的人性论为基础
学习的理念回忆说以性善内发论为基础,官能训练说以性恶内发论为基础,而自然展开说则以中性内发论为基础。
2. 试述品德形成的基本条件?
【答案】(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人类具有一种维持平衡和一致性的需要,即力求维持自己的观点、信念的一致,以保持心理平衡。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
②态度定势,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③道德认知,态度与品德的形成与改变取决于个体头脑中己有的道德准则和规范的理解水平和掌握程
度,取决于己有的道德判断水平。
3. 个体发展的含义
【答案】(1)个体的生理发展
个体的生理发展又称为生物因素的发展,即个体活动的生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生物因素包括人类个体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这些生物因素与构成人类个体的特殊的生命物质直接相连,属于人类个体的自然实体方面的变化。
人类个体的生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从卵子受精开始到出生、成长直至死亡为止这一过程中的生理因素的变化。狭义的个体生理发展指人类个体出生时起到生理上发育成成人的过程中的生理结构与机能及其本能的成熟变化。
(2)个体的心理发展
个体的心理发展指个体活动的心理调节机制方面的变化。个体的心理调节机制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心理因素构成,其中包括活动的发生机制(即动机因素,包括认识与情感)、动作进行的监控机制(即内外反馈)以及作为个体心理特性(能力与品德)的内在机制。
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个体心理发展包括人类个体自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一生的心理变化。狭义的个体心理发展一般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心理成熟阶段的变化。
4. 班都拉的观察学习理论是如何看待学习过程和学习条件的?
【答案】班都拉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可获得榜样行为的符号性表征,并可以此引导观察者在今后作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班都拉认为,这一过程受到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的影响。
①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首要阶段。如果人们对榜样行为的重要特征不加以注意就无法通过观察进行学习。注意过程调节着观察者对示范活动的探索和知觉。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观察者的特点。
②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如果人们只注意观察他人的示范行为而不能把这种示范以符号编码的形式保存下来,那么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就不会对他们产生很大影响。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表象系统和言语系统。
③动作再现过程是把符号性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一个人即使己经充分意识到了榜样行为,并把它经过编码后良好地保持在记忆中,但是如果没有适当的动作能力,个体仍不能再现这种行为。因此,动作再现过程决定那些己经习得的动作转变为行为表现的范围和程度。班都拉认为,个体对榜样行为的再现过程可以划分成:反应的认知组织,反应的发起和监控,以及在信息反馈基础上的精练。
④班都拉把习得与行为表现相区分,认为行为表现是山动机变量控制的。动机过程包括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班都拉特别强调替代强化及自我强化的作用,实质是强调学习中的认知性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5. 社会规范学习有何意义?
【答案】社会规范学习指的是个体接受社会规范,内化社会价值,将规范所确定的外在于主体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从而建构主体内部的社会行为调节机制的过程。社会规范对于一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种社会意义是通过个体的规范学习来实现的。社会规范学习对个体的品德形成,以及诸多方面的发展,均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1)社会规范学习应是个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社会化过程是不断进行的,只要个体还在参与社会生活,还在进行着社会适应,社会化过程就在继续进行。个体社会化过程贯穿于个体生命的全过程。社会化所实现的能力发展和品德发展,反映了个体的两种适应,前者更多的指自然适应,而后者则指的是社会适应。个体在从生物人转化为社会人的过程中,其社会适应是核心内容。因此,社会规范学习应是个化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手段。
(2)社会规范学习对德育的影响
德育即品德的培养教育,也称为“育德”。品德的培养与教育应以社会规范学习作为品德培养与教育的主要途径。通过社会规范的认知学习、情感学习与行为方式学习,确立个体对社会规范的遵从态度,并在执行规范的行为结果的反馈中不断积累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和发展品德结构。个体品德的形成过程就是社会规范遵从经验的累积过程,应遵循个体社会规范学习与内化的规律来实施德育,建立以社会规范学习为核心的学校德育体系。
(3)社会规范学习和接受的水平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仅指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完整的心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即心理健康。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反映了个体社会适应性的高低。品德是个体社会化的核心内容,它反映了个体的社会适应。由于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规范学习中完成的,那么个体心理健康工作就应充分重视社会规范的学习与接受,把社会规范学习作为促进个体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将社会规范学习和接受的水平作为衡量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
总之,社会的进步不仅依赖于物质文明的建设,同样依赖于精神文明的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多种多样,内容极为广泛,但其作用最终必须通过社会规范的学习及品德的形成发展才能实现。由此,社会规范的传递是造就人才的教育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
6. 怎样理解接受学习的意义与特点?
【答案】依据学习主体所得经验的来源不同,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接受学习是指教学系统中,学生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的传授和接受者的主动构建而实现的。
(1)接受学习的意义
接受学习是概念的同化过程,它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揭示概念的关键特征,通过新旧学习材料内容的有机结合,使旧知识得到变化,获得新的意义。以这样方式获得的概念,不但容易贮存、巩固,便于日后应用,而且是二级概念或科学概念,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