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浙江大学801经济学综合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简述题

1.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哪些影响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限制因素?

【答案】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影响斟酌使用的财政政策作用发挥的限制因素:

(1)政策时滞。例如,认识总需求的变化,首先认识需要采取一定的经济政策,需要一个时间过程; 其次,认识了需要采取的政策后,从制定政策到国会讨论、表决、通过也需要时间,如果前者称为认识时滞,则后者可称为政策时滞; 最后,从采取了一定政策到该政策见到效果又需要一个时间过程,这可称为效果时滞。

(2)不确定性,主要指两方面的不确定性:①各种乘数难以准确地确定,包括各种支出乘数和税收乘数,以及财政政策乘数等; ②总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例如,本来预测经济萧条需要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但很可能这种政策出台不久,投资需求从而总需求就忽然强劲起来,导致扩张性财政政策变成了通货膨胀的导火线。

(3)外在不可预测的随机因素的干扰。例如,国际资源价格的大幅度突然波动,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突发性变化等,都可能导致原有财政政策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也会严重影响政策的有效性。如果财政扩张会使利率明显上升,并且使私人投资明显减少,那么财政政策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

2. 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什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答案】(1)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

(2)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

(3)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可以通过影响利率、消费、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从而可以用来调节经济。

3. 作图并证明:

(1)画出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A 位于IS 曲线的左下方LM 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

(2)说明A 点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所处的状况;

(3)经济变动的趋势以及调节机制。

【答案】(1)A 点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所处的状况如图所示。图A 点在产品市场、货币市场所处的状况

(2)如图所示,A 点表示的利率和收入组合处于这样一种非均衡的经济状态:在产品市场上,

产品的供给小于产品的需求,即存在超额的产品需求; 在货币市场上,货币的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即存在超额的货币供给。

(3)任何失衡情况的出现都是不稳定的,最终会趋向均衡。一方面有超额产品需求,从而收入会上升,收入水平向右移动; 另一方面有超额货币供给,从而利率水平向下移动。这两方面调整的共同结果是引起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向右下方移动,这种调整直到达到均衡点E 点才会停止。

二、计算题

4. 假定在某个三部门经济中,初始均衡状态时的己知变量为:税率t=0.2,均衡收入y 0=100万元,边际消费倾向

均衡收入。现在假设税率减至t'=0.1,政府减少购买10万元,即万元。求新的、税收变化量△T 和政府预算盈余的变化△BS 。

y=c+t+g

得均衡收入为:

解得:

则新的均衡收入为:

税收变化量为:

政府预算盈余变化量为:

。 ; 【答案】根据三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公式:

三、论述题

5. 下表是我国2010年1月-10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的变化情况。在2010年,“蒜你狠”、“豆你玩”、“糖高宗”和“苹什么”等词汇在网络上流行。

中国2010年1月-10月的CPI 变化情况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2010年中国多种商品涨价的主要原因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答案】(1)宏观经济学中通常用CPI 的增长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根据2010年以来各月CPI 同比增长率的数据可以判断目前我国出现了温和的通货膨胀。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升的比例在10%以内。2010年,我国多种商品涨价的主要原因有:

①货币供应量过大或者说出现了流动性过剩。为了应对2008年底爆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向市场释放了大量流动性。另外,为了振兴经济,中央银行数次下调准备金率和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这无疑加大了货币创造乘数,人民币贷

2010年,款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广义货币供应量(M 2)余额为72.6万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7%;

狭义货币供应量(M 1)余额为26.7万亿元,增长21.2%; 流通中现金(M 0)余额为4.5万亿元,增长16.7%。这些数据无疑支持了上述判断。

②需求拉动。2008年底发生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危机波及到了我国,外贸出口大幅度下降,一些企业倒闭,大量农民工及城镇工人失业,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所以中央在2008年底就诀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拉动内需保证增长和就业。中国政府在2008年底就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方案,包括: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 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提高明年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提高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等标准,增加农民收入; 在全国所有地区、所有行业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减轻企业负担1200亿元; 适当调高纺织品、服装、玩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等。初步估算,实施上述工程建设,到2010年底约需投资4万亿元。为加快建设进度,2008年11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定,2008年四季度先增加安排中央投资1000亿元,2009年灾后重建基金提前安排200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达到4000亿元。所有这些都无疑拉动了总需求,让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在总供给曲线不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物价当然会上升。

③成本推动。由于美国不断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泛滥造成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猛涨,这传导到我国就造成了原材料价格上涨,产品成本不断上升。另外,不断提高的工资水平也构成了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的一大原因,比如2010年初各地纷纷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这无疑导致产品成本提高,从而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涨。

(2)应采取的相应对策

针对货币供给量过大导致的通货膨胀,我国中央银行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收紧流动性,减少货币供应量,表现在中央银行抛售国债回笼货币、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及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等。

2010年以来,中央银行一直通过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这两大数量型工具来回收流动性。中央银行利用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资金的净回笼,累计净回笼资金量达到1.1万亿元。整个2010年年度,中央银行一共六次上调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幅度均为0.5个百分点。每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预计可一次性冻结金融机构资金超过3000亿元。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将达到17%的高峰。另外,中央银行还采取了加息的方式紧缩货币供应量,于2010年10月20日加息25个基点,于2010年12月26日再次加息25个基点。

根据宏观经济学理论,当经济出现过热苗头,通货膨胀日益加剧的时候,紧缩的货币政策效果较好,从2010年下半年CPI 走势看,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述措施起到了较为明显的效果,预计通货膨胀趋势会有所缓解,但通货膨胀压力依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