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前纵隔最常见的肿瘤是() 恶性淋巴瘤。 神经母细胞瘤。 支气管囊肿。 胸腺肿瘤。 畸胎瘤。
男,42岁。因持续发热半个月于9月入院,患者半个月前开始发热,最初几日体温38℃左右,后逐渐上升到39℃多,食欲明显减退,腹胀腹泻,2~4次/日,便稀,无脓血。入院后给予治疗,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随之好转。1周后突感腹痛,体温又上升,体检:T39.9℃,P124次/分,神清,心肺(-),腹胀有压痛,右下腹压痛最明显,肝脾未及,肝浊音界消失。血WBC18×109/L,中性粒细胞85%,淋巴细胞15%。ALT120U/L,HBsAg(+)。下列处理最合理的是() 抗感染保守治疗,必要时手术。 足量有效抗生素感染,不必要手术。 立即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同时加用足量有效抗生素。 保肝降酶,抗感染治疗。
子痫发作时孕妇的直接死因是() 心脏病。 脑出血。 Ⅲ度胎盘早剥。 急性重型肝炎。 急性肾衰竭。
急救复苏时心外按压次数与人工呼吸次数比() 15:2。 15:1。 5:1。 5:2。 12:1。
对线粒体脑肌病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线粒体脑肌病是线粒体DNA发生缺失或点突变导致能量代谢障碍性疾病。 线粒体脑肌病临床仅表现为四肢肌肉极度不能耐受疲劳和脑萎缩改变。 破碎红纤维是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肌肉冷冻切片组织化学染色的病理特点。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DNA分析可发现mtDNA缺失或点突变。 线粒体脑肌病患者血乳酸、丙酮酸增高。
女性患者,42岁。左腭部肿块3年,渐增大,表面部分呈浅蓝色,触诊为实性,无结节,压迫无退缩,无症状。最可能的诊断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