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考研必备复习题库2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媒介环境

【答案】媒介环境是对媒介置身的环境的静态考察,主要研究媒介存在的经济社会制度和新闻传播制度。媒介环境对于人类而言是一种生活环境和传播环境,对于媒介自身的生存发展来说则是媒介的生态环境。它在宏观上研究人类同媒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揭示社会经济发展和媒介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微观上研究媒介环境中的媒介变迁、转化和传播规律,探索它们对人与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等。

2. 信息饥渴

【答案】受众迫切需要的信息又久候不至,或新闻所传达的信息过于简单,或传播者故意隐匿了某些最重要、最关键的信息,这种种情况下,便产生“信息饥渴”,即信息量供应不足。

3. 新闻价值不同内涵

【答案】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的要素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真实性、人情味、趣味性等。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阶级具有小同的新闻价值观和价值尺度。西方新闻学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价值的试金石。无产阶级新闻学则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获知新闻的需求,注重社会效果作为新闻价值的基本含义。新闻价值理论产生于西方19世纪30年代的大众化报纸时期,它是在新闻社会化、商品化的客观过程中应运而生的。中国最早研究新闻价值的是徐宝磺。1918年,他在《新闻学大意》(发表于《东方杂志》)中,设专章论述“新闻的价值”。

4. 固定成见

【答案】“固定的成见”,由美国政论家和舆论学家李普曼在《舆论学》中首先提出,其后又有人将此提法泛化为“浇铸铅版论’夕、“刻板印象论”等,意指人们由于生活在较狭小的一隅,对该环境中生活的某一类人或某一类事会形成固定、概括、笼统的看法。这种看法一经形成,轻易不会改变。因此,人们常依据这种“刻板印象”去理解和接纳从外面传来的信息。新闻传播者只要事先了解这类人的“成见”,可把大致符合这类人口味的新闻信息定时发送,就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简答题

5. 新闻传播必须客观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指新闻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如实报道的特性,新闻传播的客观性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新闻报道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

事实可以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但它们都是客观实在物,都是人们可以感知的,因而报

第 1 页,共 6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