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02经济学综合之宏观经济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答案】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不会有影响。分析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结合GDP 的概念可以看出,GDP 所度量的是事后的产出,其值显然与观察者将其视为两个国家还是一国的两个地区无关。
2. 举例说明经济中流量和存量的联系和区别。财富和收入是流量还是存量?
【答案】(1)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从其含义可以看出,流量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测度的,其大小有时间维度; 存量则是在某一时点上测度的,其大小没有时间维度。经济中,流量和存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任何经济存量都是过去经济流量的沉淀和积累,而任何经济存量的变化则又直接表现为某种经济流量。举例来说,一定的国民收入来自一定的国民财富,而新增加的国民财富是靠新创造的国民收入来计算的。
(2)从流量和存量的含义可以看出,财富是一个存量,收入是流量。
3.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恒等于售出的总销售量,而现实中,总供给与总需求不平衡才是常态,这中间有什么矛盾吗? 简述其中的道理。
【答案】这中间没有矛盾。分析如下:
在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中,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销出的总销售量,是实际发生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也就是事后发生。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原则,事后的总产出和总供给必然相等。而总供给和总需求是指事前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计划中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对国民经济核算可以用支出法、生产法和收入法。生产法反映了一段时期内一国生产总量,支出法指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四方面的总和,实际上反映的
,是经济体的总销售量。由于任何生产的产品或服务都要销售出去(存货投资在广义的总销售量中)
用支出法和生产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必然相等。因此,一个经济体一年所生产的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
而总供给和总需求反映的是事前社会意愿的供给和需求。当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时,企业意愿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恰好提供给居民,社会经济达到均衡状态。当总供给和总需求不相等时,即意愿总供给不等于意愿总需求,就会出现非意愿的投资或者需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从而导致物价和国民产出的变化,社会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综上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会计原则导致一年总产量和总销售量必然相等,但计划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不一定相等,这两者之间没有矛盾。
二、论述题
4. 试用凯恩斯理论解释西方国家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原因。
【答案】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是迄今为止资本主义发展中最为严重的一场灾难,对其成因的分析一直是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探讨的热点问题之一。按照凯恩斯的经济理论,经济大萧条的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造成的
凯恩斯对大萧条的解释改变和影响了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凯恩斯的解释强调了总需求的不稳定性,认为大萧条的出现是由于总需求的急剧下降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又是因为心理上的消费倾向,心理上的灵活偏好,以及心理上对资本未来收益预期的作用。总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是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的结果,心理上的消费倾向使得消费的增长赶不上收入的增长,从而引起消费需求不足。灵活偏好及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使预期的利润率有降低的趋势,从而与利率水平不相适应,导致了投资需求不足。
(2)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尤为重要凯恩斯认为,对资本未来收益的预期即资本边际效率的作用尤为重要。凯恩斯十分强调投资支出的不稳定性,认为大萧条的主要原因在于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在资本边际效率宣告崩溃时,人们对于未来之看法亦随之而变得黯淡,于是灵活偏好大增,利率上涨。在资本边际效率崩溃时,常连带着利率上涨,导致投资量减退得非常厉害。不仅如此,资本边际效率降得很厉害,消费倾向也受到不利影响。这是因为资本边际效率的崩溃,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急剧下跌,而消费者决定其消费行为受其投资价值之涨落影响大,从而对消费倾向产生不利影响。自发支出的下降反映了有效需求的不足。
(3)自发支出的下降加剧了萧条
自发支出的这些组成部分的下降通过乘数效应,导致实际收入和价格水平的下降。由于自发支出急剧持续下降,萧条变得十分严重。
凯恩斯是在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猛烈冲击使资本主义岌岌可危的情况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障碍何在,以及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而创建其经济理论的。也就是说。他以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为背景,对社会生产总量和国民收入是由何种因素决定的,以及严重失业、“富裕中的贫困”的矛盾现象做出解释,寻求解决的对策。他明确承认,他的这一理论是关于“经济繁荣内部何以会孕育着使其自身趋于毁灭的种子”理论。
5. 从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经历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转变,请根据所学的宏观经济学原理,阐述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长期经济增长哪个目标更重要? 这两个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什么? 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否使两个目标同时实现?
【答案】(1)一般而言,宏观经济日标主要有四个: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①充分就业在广泛的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都有机会以自己意愿的报酬参加生产的状态。通常以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充分就业与否的尺度。②物价稳定,即把通货膨胀率维持在一个低而稳定的水平上。③经济增长是指保持合意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指单纯的生产增长,经济增长率并不是越高越好,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带来经济发展; 经济增长率一般是用实际国民生产总值的年平均增长率来衡量的。④国际收支平衡是指国际收支既无赤字又无盈余的状态。国际收支平衡是一个对外经济目标,必须注意和国内目标的配合使用; 正确处理国内目标与国际目标的矛盾。在这四个目标中,衡量经济周期波动的主要指标是就业和物价稳定,稳定经济周期就是在实现充分就业和维持物价稳定之间进行调节,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
(2)对于宏观经济目标而言,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增长两者都十分重要。具体而言,在短期内,经济运行会由于各种因素冲击而发生波动,因此短期内稳定经济周期比较重要; 但是在长期内,只有促进一国经济的长期稳定持续增长才能有效地提高一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
(3)“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这两种目标的达成主要依赖于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是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来及时调整经济的运行,熨平短期内的经济波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经济的平稳增长。
(4)宏观政策的协调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稳定经济周期有利于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较大的周期波动常常打断经济的稳定增长。当经济低迷时,政府可以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促进短期经济的复兴。同时政府在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政府支出和私人投资的流向,将其引向基础教育、科研等领域,这可以有效提高经济中的人力资本存量,从而在长期中促进经济的发展。
我国近年来经济政策的调整很好地说明了“稳定经济周期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两目标间的关系。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高增长、低通货膨胀,经济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然而2007年下半年起,国内外的因素导致国内物价水平急剧上升,资产泡沫化日益严重。这时为了避免物价波动演变成经济周期波动从而对我国长期经济增长形成冲击,国家采取了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达到“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宏观经济目标。
但是,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在全球蔓延,演变为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世界各国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很多国家经济陷入困境。我国的经济也陷入衰退状态,外贸形式恶化、出口下降众多、出口企业面临生存困境、失业增加等给国内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此时,中央转变经济目标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是及时的和紧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