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之人文地理学概论(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民俗
【答案】民俗的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过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民俗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一个民族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变化的。因为在一个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民俗有利于生产和民族的繁荣,有的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繁荣。所以,有的民俗小断地被改革或淘汰,而新的民俗又会逐渐形成发展起来。
2. 城市同心圆理论
【答案】城市同心圆理论是指城市土地利用的功能分区,环绕市中心呈同心圆带向外扩展的结构模式。为城市地域结构的基本理论之一。由伯吉斯提出,根据他的理论,城市可以划分成5个同心圆区域,居中的圆形区域是中心商务区,这是整个城市的中心,是城市商业、社会活动、市民生活和公共交通的集中心。在其核心部分集中了办公大楼、财政机构、百货公司、专业商店、旅馆、俱乐部和各类经济、社会、市政和政治生活团体的总部等。
3. 索尔(苏尔)
【答案】美国地理学家索尔,主要研究沙漠地区、热带地区的景观,以及印第安人的人文地理和东南亚、美洲等地的农业地理。创立美国人文地理学的景观学派。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地面来研究地理特征,重视不同文化对景观的影响,认为解释文化景观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核心。著有《景观的形态》。
4. 城市金字塔
【答案】城市金字塔是指把一个国家或区域中许多大小不等的城市,按规模大小分成等级,形成一种普遍存在的规律现象,即城市规模越大的等级,城市的数量越少,而规模越小的城市等级,城市数量越多,再把这种城市数量随着规模等级而变化动的关系用图表现出来。金字塔的基础是大量的小城市,塔的顶端是一个或少数几个大城市,城市金字塔提供了一种分析城市规模分布的方法,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省区或不同时段的城市规模等进行分析。
5. 斯匹克曼
,围堵政策之教父’,【答案】荷兰裔美国人,地缘战略学家,国际关系学者,被称为’。他是
美国外交政策的古典现实主义的发起者之一,将东欧政治思想带入美国。斯皮克曼出过两本谈外交政策的书,从斯皮克曼的地理学与外交著述看来,他支持地理决定论。
6. 政治整合
【答案】政治整合是若干较小的政治地理单元,因为某种权力和利益的需要自愿组合成具有共同利益和期望、采取共同行动的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战后西欧的一体化过程。或者由于某种强制力而组成更大的政治地理单元的过程,如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
7. 第三产业
【答案】第三产业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等。它是随着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而发展起来的,是为了满足生产活动的持续进行。
8. 通勤活动空间
【答案】通勤活动空间是由于居住场所与工作或上学场所处于不同的地点,上下班、上下学所经由的路线和地点构成的行为空间。该行为空间由持相同目的的通勤者和通学者所构成,在城市运输高峰时间由居住地移向工作地点或者学校。居住地和下作地、学校的场所,以及可以利用的交通手段决定通勤和通学的行为空间特点。
二、简答题
9. 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答案】(1)旅游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地区经济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就业空间、拉动内需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2)国内旅游的发展,起到对国民进行户外教育,特别是培养爱国主义、提高文明程度等方面的积极推动作用。
10.简述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和形成原因。
【答案】(1)文化全球化的表现形式:
①全球文化的形成:客观事实
随着人类日益彼此走近,各民族文化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性问题,共同的问题和利益引起了诸多民族文化共同的关注和共鸣,资本主义的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把自己的价值推向全球,成为某种全人类的普遍价值,即全球价值。
②西方文化后殖民扩张:主观战略
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推行文化扩张,建构文化霸权,力图把非西方文化纳入自己的文化体系。
③消费文化盛行的国际趋势:实际进程
文化全球化的主线是消费文化全球盛行,与之相关的两个特征是文化的商品化和大众文化的勃兴。
(2)文化全球化的形成原因:
①资本扩张:原动力资本不断追逐利润的需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生产和消费的世界性以及各民族问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的增强,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生产的世界性。
②后文化时代:资本主义文化的新发展
第一,把一切文化形式都当成了瞬间现象,以彻底的反叛冲击着“正常”行为的价值观和动机模式,宣扬“怎么都行”。
第二,后现代主义超越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的人为界限,模糊评判文化艺术的标准,从而出现了复制的艺术、拼凑的艺术
③信息技术发展:可能性与现实性
以互联网络为标志的全球信息革命,实质上是广泛的全球文化革命。网络冲破了一个个区域文化的壁垒,将各民族的本土文化贯通起来,使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11.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西力一人文地理学发展概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研究领域大大扩展,而且在理论、技术和方法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世界各国的人文地理学发展呈现出与近代人文地理学不同的格局。
二次大战后,西方人文地理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连续不断地朝多元化发展。
①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以谢佛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地理学者首先提出必须加强地理学理论、方法论研究,向区域研究的公式化、理论的贫乏发起挑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华盛顿大学的地理学者加里森开设了第一个使用数学统计的研究班,培养了首批计量地理学者,掀起了60年代计量地理的高潮,并引发了理论地理学的发展。
③00年代末期到70年代早期,区位分析和空间科学逐渐地受到来自地理学以外及产生于其内部的种种批判同时,相继受到心理学、结构主义及人文主义的影响,出现了行为地理学、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及人本主义地理学等学派。
④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生态化和知识经济的大步推进,西方国家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加快,出现了所谓的“后现代转向”。
(2)当代西方人文地理学与前期相比,无论在研究方向还是研究内容、方法上都有一些新的变化,总体来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①理论与哲学方法论的多元化。
a. 在人地关系理论的研究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变地理环境的规模和速度不断强化,给当代社会带来一系列全球性和地区性的矛盾。在这种背景下,应用系统论应运而生。
b. 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
第一,科学哲学首先引入人文地理学,20世纪50年代末期兴起的计量革命。
第二,西方人文地理界受到人本主义、结构主义思潮的影响。
②研究方法的不断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