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古籍所)703文学理论之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铁崖体

【答案】铁崖体是元代杨维桢的诗体。铁崖为元代诗人杨维桢的号,他打破元代中期缺乏生气、面目雷同的诗风,追求构思的超乎寻常和意境的奇特非凡,从而创造了元代中期诗坛上独一无二的铁崖体。最能体现铁崖体特色的是杨维祯的乐府诗。多为怀古、咏史之作,融汇了汉魏乐府以及李白、李贺、杜甫等人的长处,以气势雄伟的奇特幻想突破了元代中期诗歌甜熟平稳的畦经,给人以石破天惊的感觉。铁崖体以雄奇飞动、充满力度感的特征,与元代中期诗风背道而驰,所以特别引人注目。然而,杨维祯有时一味求奇,不兔诡异晦涩。

2. 陆机《文赋》

【答案】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3. 放郑声

【答案】放郑声是指丢弃郑声。郑声原指春秋战国时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故受儒家排斥。此后,凡与雅乐相背的音乐,甚至一般的民间音乐,均为崇“雅”黜“俗”者斥为“郑声”。《论语·卫灵公》:“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4. 诗有别材

【答案】诗有别材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的诗学观点。《沧浪诗话·诗辨》:“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 诗有别趣,非关理也。”“别材就是指诗歌创作者的对于诗歌创作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才能,这种才能不是文字、议论和才学的能力,而更主要的体现在“妙悟”上。严羽以“别材”说反对宋诗的“以文字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为诗”的不良倾向。

5. 尚书

【答案】《尚书》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散文集。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尚书》原称《书》,被儒家定为“六经”后,又称《书经》。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选编。主要是帝王或大臣的誓辞、讲话、训诫、文告等,是研究中国古代早期历史及文化的珍贵资料。同时,也显示着早期历史散文的文学水平及特征。

6. 原道

【答案】《原道》是唐代韩愈政治思想和哲学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部。全文中心是反对佛老,发挥儒家正统思想。认为唯有孔孟之道是“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的治世良方; 老子“去仁与义”、佛教“灭其天常”都与封建伦理纲常相违背,应当坚决禁绝。以仁义为“道”的内容,第一次提出儒家的道统说,认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7. 风骨

【答案】风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其实质是对文学作品内容和文辞的美学要求。以“风骨”评诗论文最完备、最系统的是刘勰的《文心雕龙》。《文心雕龙·风骨》:“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 沉吟铺辞,莫先於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 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 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意谓端直的言辞和骏爽的意气统一结合为诗文的“风骨”。

8. 桐城派

【答案】桐城派是清代延续最长、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发端于清初,兴盛于清中叶,其余绪直到清末民初,几乎与满清一代相始终。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都是安徽桐城人,故以名派。上述三人亦被称为“桐城三祖”,其中方苞是此派始祖,刘大櫆续作开拓,姚鼐集其大成。桐城派在理论上以“义法”为基础,建立起严密、完整的文论体系,契合古文发展的格局。但在思想方面多以程朱理学为指导,在艺术方面有时也失之于枯淡庸弱。

二、简答题

9. 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何特点?

【答案】《曲品》是一部品评明代传奇作家和作品的专著,全书共收录明代天启以前的传奇和散曲作家150人、作品名目190多种。凡是嘉靖以前的作者和作品分为“神”、“妙”、“能”、“具”四品:以后的作者作品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分上、中、下三等。对重要作家作品加以简单的评述。吕天成《曲品》的品曲标准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传奇作品来说,以孙月峰的“十要”为衡量依据

“十要”即“第一要事佳,第二要关目好,第三要搬出来好,第四要按宫调、协音、律,第五要使人易晓,第六要词采,第七要善敷衍,淡处做得浓,闲处做得热闹,第八要各角色派得匀妥,第九要脱套,第十要合世情、关风化。”在对各部作品的评价中基本上都贯穿了这一思想,但又有他自己的新发展。

(2)吕天成的品曲标准有了一定的新发展

①重视戏曲文学剧本内容的真实和情节的新奇

如他评《荆钗记》百:“以真切之调,写真切之情,情文相生,最不易及。”他评《还魂记》

百:“杜丽娘事,甚奇。而着意发挥,怀春慕色之情,惊心动魄。且巧妙叠出,无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②强调化工肖物之美,而无人工雕琢之迹

《曲品》卷上评高明时则说:“化工之肖物无心,大冶之铸金有式。”卷下评《拜月亭》云:“天然本色之句,往往见宝,遂开临川玉茗之派。”要求剧本情景交融,生动传神

例如吕天成在评《琵琶记》云:“蔡邕之托名无论矣,其词之高绝处,在布景写情,真有运斤成风之妙。”评《结发》云:“情景曲折,便觉一新。”

③要求描写人情世态的细致入微

如吕天成在评《金印记》:“写世态炎凉曲尽,真足令人感喟发愤。”评《符节》:“描写田、窦炎凉态,曲折毕尽,的是名笔。”由此可见,吕天成的《曲品》对戏曲的文学剧本是非常重视的,这在当时的戏曲理论批评中是比较突出的。

10.简述《文心雕龙》中“神思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神思”为《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是对于艺术构思活动的论述。刘勰在这一章主要从神思的特征、神思的形成方式、神思与外物的关系以及神思与语言的关系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从本质特征来看,神思突破了艺术表象的局限性,具有超越时空的特点

①神思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相统一的特点

“在神与物游”的神思过程中,审美青丝具有主导和动力作用,它往往制约着神思的进程,规定者神思的方向,推动者神思的发展。及神思是“情变所孕”。

②神思具有虚拟性神思过程是艺术表象向审美意象过度的过程,由艺术表象转化为审美意象。虚构是文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想象是文学创作不可缺少的要素。

③神思具有超越时空、自由驰骋的特征艺术家思维不受周围事物和时空范围的制约,思维任意腾跃,心灵自由驰骛。《神思》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2)从神思的形成方式上来看,贵在虚静

就构思方式而言,他提出了“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动静说。这一观点是对陆机《文赋》中“观占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的继承与发展。他认为酝酿文思,贵在虚静,排除杂念,净化心神。就动静的关系而言,静是动的前提,动是静的深入:静是手段,动是目的。在这里首先强调了静在构思中的作用,只有“寂然凝虑”,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即只有心静,构思时才能聚精会神才能突破时空的限制,驰骋丰富的想象力,使思路开阔。其次谈到由静而动的转换,其中“悄焉动容”就是由静而动的开始。由静而动最明显的表现是“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即构思满足了人味觉、听觉的艺术享受; “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即构思满足了人视觉的艺术享受。

(3)从神思和外物的关系看,神思是物我交融,互相渗透

在谈到神思与外物的关系时,刘勰说:“思理为妙,神与物游。”艺术构思的突出特点,在于作家之精神与客观之物象一起活动。实际上,之所以能够“神与物游”,乃是作家之“神”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