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313历史学基础之中国近代史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秋收起义
【答案】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工农革命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是继南昌起义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又一次著名的武装起义,是中共党史军史上的三大起义之一。10月27日,起义部队到达罗霄山脉中段井冈山的茨坪,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2. 遵义会议
【答案】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的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这次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3. 《天朝田亩制度》
【答案】《天朝田亩制度》是指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布的纲领性文件。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农民平分土地为核心,宣布“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力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太平天国推行了作期基层政权的乡官制度,没有实施平分土地和国库制度,而执行“照旧交粮纳税”的政策。《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强烈反对地主阶级残酷剥削的要求,以及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它既具有革命性,又具有封建落后性,这个矛盾是由农民小生产者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4. 朝贡体系
【答案】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鸦片战争后,中国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规定了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朝贡体系的基础开始动摇。1871年,中国清朝政府虽然一再以“大信
,不约”为借口拒绝同曾经的朝贡国日本签订平等条约,但是最后仍然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
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战争和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5. 九一八事变
【答案】九一八事变是日本为侵占中国东北而制造的军事冲突和政治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本炸毁了南满铁路沈阳柳条湖附近的路段,并反诬中国军队,炮轰沈阳北大营,进而侵占东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企图把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
6. 《新青年》
,后改称《新青【答案】《新青年》是1915年由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月刊。原名《青年杂志》
年》。它宣传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专制和迷信;宣传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宣传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到五四运动后期,《新青年》以宣传马列主义为主,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理论条件。《新青年》的创办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并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7. 冀察政务委员会
【答案】冀察政务委员会是南京国民政府为满足日本“华北特殊化”的要求于1935年底设立的临时地方行政机关。由宋哲元任委员长,负责处理河北省、察哈尔省、北平市、天津市一切政务,有很大程度的自治权。它名义上隶属于国民政府,但实际上是一个半独立性质的机构,日本帝国主义和亲日汉奸势力对它有很大影响和控制力。
8. 《望厦条约》
,是1844年7月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一项【答案】《望厦条约》原名《中美五口贸易章程》
不平等条约。地点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中美双方代表分别是两广总督耆英和公使顾盛。条约共三十四款,并附有《海关税则》。主要内容:除割地、赔款外,美国拥有英国在《南京条约》及其附约中所取得的全部特权;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兵船可以自由行驶中国领海巡查贸易;美国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租地设立医院、教堂等。该条约成为后来中法《黄埔条约》及其他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9. 《北京条约》
【答案】《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10月24、25日,清政府先后与英法代表签订了中英、中法《北京条约》。条约规定:①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归英属香港界内”;④退还以前没收的天主堂资产,法方还擅自在中文约本上増加:“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⑤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800万两,恤金英国50万两、法国20万两。
10.东北易帜
【答案】东北易帜是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的事件。皇姑屯事件之后,统治中国东
北的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全国,宣布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东北易帜标志着北伐和北洋政府的正式结束,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二、论述题
11.评价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1)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背景
①1928年北伐打败了奉系军阀,基本上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南京国民政府作为中央政府的地位大大加强,为发起改订新约运动准备了前提。
②一些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对华政策发生了变化,为改订新约运动的进行提供了可能性。1926
年底,英国表态中国应有关税自主权。接着,美国表示愿意放弃在中国的关税控制和治外法权等。
③北伐战争的时候,帝国主义制造了万县惨案、九江惨案等,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取得民心,决定进行改订新约运动。这也是一个独立政府争取国家主权的表现。
(2)改订新约运动的内容
①争取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国民政府经过一系列交涉,最终,美、英、法、德、挪威、荷兰、瑞等与中国签订了关税条约;比、意、葡、日、丹麦、西班牙等国与中国条约期限已满同中国签订了新的友好通商条约。这些国家在条约中都承认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同时又都享有“最惠国待遇”。中国的关税自主仍不能完全实现。取得关税自主权后,国民政府便开始取消领事裁判权的交涉。经过一系列交涉未果,后由于国民会议即将召开,为了能对大会有所交待,国民
,后因英美等政府不得不在1931年5月4日宣布中止谈判,颁布了《管辖在华外国人实施条例》
帝国主义国家的反对而未能实施。取消领事裁判权的努力成效甚微。
②收回租界。在解决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问题的同时,国民政府便已经就镇江、厦门英租界、天津比租界和威海卫租借地同英、比进行谈判并将其收回。领事裁判权问题谈判中止后,国民政府正式进行收回租界的交涉。但因领事裁判权问题未能解决,阻碍了收回租界方案的实施。不久“九•一八事变”发生,改订新约运动被迫中止。1934年,中英、中美条约已届十年修约之期,南京国民政府再次向英、美提出修约要求,没有取得任何成果,改订新约运动遂宣告结束。
(3)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的影响
①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看,改订新约运动具有积极作用:
a. 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人民。南京国民政府用不太长的时间,先后与十几个国家签订新约,减少了他们在中国的特权,在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作为主权国家的地位,是中国近代外交史上的进步。
b. 在一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
c. 伴随着改订新约运动的开展,关税收入大大增加,成为南京国民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②同时,改订新约运动也有其局限性,即没有从根本上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没有使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