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业硕士]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仿真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镜中我(库利)
【答案】他认为,自我或人格是社会的产物,是通过社会互动而产生的。他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分为二个阶段:①我们设想自己在他人面前的行为方式; ②在做出行为之后,我们设想或理解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 ③我们根据自己对他人的评价的想象来评价自己的行为,并据此做出下一步反应。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就逐渐形成了每个人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库利非常形象地
,即每个人的“自我”观念其将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行为的反应而形成的自我概念称为“镜中我”
实是他人这面“镜子”的反射。
2. 社会问题
【答案】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 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3. 社会控制
【答案】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4. 有机整合(团结)
【答案】有机团结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现代发达的社会就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涂尔干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有机团结是最基本的团结形式之一,有机团结指的是在现代工业社会中形成的社会团结,它以社会高度分化、社会成员充分分工为基础。在有机团结中,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他们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这种
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5. 目的(工具)合理性
【答案】工具合理性行动是韦伯在分析社会行动的类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又称目的合理性
行动。它是指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
,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的行动。 作为“手段”
6. 文化相对主义
【答案】文化相对主义是对文化模式评价的一种倾向,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因为,如果从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看,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它的口号是:好的民德就是适合当时环境的民德。
7. 城市化
【答案】城市化又称都市化,通常是指随着人口集中,农村地区不断转化为城市地区的过程。这一过程促使城市数目增多,城市人日和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日在总人日中的比重上升。城市人日比重上升、农村人日比重下降是城市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城市化也包含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的过程。城市化的实质是消灭城乡差别,实现社会转型。
8.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
,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
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9. 城市问题
【答案】城市问题指存在于城市社区的各种社会病态现象。其特殊性表现为: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为城市社区所独有,或主要存在于城市社区中; 有些社会病态现象,不仅城市社区存在,乡村社区也有,但由于城市社区高度聚集的特性,使得这些问题在城市社区的表现要集中和严重得多。城市问题可分为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与空间、实体环境方面的问题两大类。前者包括人口、就业、贫困、犯罪、自杀、精神病等问题; 后者包括交通、住宅、环境污染等问题。
10.社会不平等
【答案】社会不平等是指各阶级、阶层对相对稀缺的社会价值物在占有量、获取机会和满足需求的程度上存在着差异性。社会不平等是对垂直分化所产生的各阶级、各阶层之间关系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的就是人们社会活动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对社会不平等的考察,就是关注各种社会资源、生活机会在不同人群中分配方式的差异。考察社会不平等的第一对范畴是法律上的不平等与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对范畴是稳定性小平等和暂时性不平等。
二、简答题
11.简述合理的社会流动对社会运行的协调作用。
【答案】社会流动指的是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由于社会关系空间与地理空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一般把人们在地理空间的流动也归于社会流动。
社会分化,特别是垂直分化产生的社会分层现象对社会运行有很大影响。分层现象,归根结底反映着人们观念上和利益上的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人们在社会表现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是各个社会层次之间沟通和协调的障碍,也是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的根源。因此,分层结构是一种冲突性社会结构,这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妨碍着社会的良性运行。然而,冲突性社会结构并非必然导致现实的社会冲突。人们在不可能完全消灭社会分层现象的情况下,完全有可能通过某些方法缓解它的消极影响,实行合理的社会流动就是主要方法之一。
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表现在以下方面: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在分层社会中,存在着两类垂直差异:一种是山不同的地位规范体现的分层地位之间的垂直差异; 另一种是由各层成员的社会表现和内在素质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垂直差异。尽管后者是从前者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社会成员长期固定于某一社会地位,即地位与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固定的联系。像分层意识、利益集团都是在上述联系的基础上形成的,都是由地位不平等转化而来的人的不平等。只要存在着上述转化条件,这两类垂直差异之间就会由于相互加强而融为一体,变得难以区别。社会流动的功能恰恰是弱化了地位与人之间的联系,赋予这种联系以短暂性特点,促使占据各层次社会地位的群体成员处于不断更新轮换的过程中,变分层集团间的隔阂与冲突为个人间的竞争,从而破坏了地位差异与人的差异之间相互强化的中介条件,使两种差异得以分离。因此,合理流动有可能在无法消除分层地位差异的情况下,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实际差异。合理流动由于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缓解了由地位差异而产生的隔阂和冲突,从而发挥着稳定社会的功能。
(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反映这类关系的层次之间接触界面的宽窄。衡量层次间接触界面宽窄的尺度是现实社会中各层次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率和人际关系性质。同一层次成员之间由于同质性强而交往频繁,容易结成友谊、婚姻等较密切持久的人际关系; 而不同层次的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异质性较强,人际接触和联系势必比较稀少、薄弱,由此而形成社会结构中较脆弱的层次之间的易断带。因此,一般认为,社会分层现象有降低社会整合度、引发社会冲突、妨碍社会良性运行的消极作用。
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这两种流动都能有效地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一生中的流动意味着个人同原有社会地位相分离并同新的社会地位相结合。就个人来说,这种流动往往意味着个人人际接触界面的拓宽、人际关系网络的扩大。其社会意义在于:由于个人人际关系网络跨越了分层界线,使得参与流动的个人作为不同层次之间人际关系的交汇点而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