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专业硕士]之《农业经济学》考研必备复习题库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掌握当代合作社思想的流派和主要观点。
【答案】(1)改革派
改革派把合作社视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改革,作为一种重新分配收入与财富,消除或协调劳动与经营、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利益冲突的手段,最终目标是改造资本主义,以另一种制度取而代之。
主要的理论观点、思想倾向属于改革派的学派有:
①社会主义学派
社会主义学派认为社会主义是合作社运动的最终目标,合作社仅仅是为达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准备阶段。他们所信奉的社会主义往往带有改良主义的色彩。
②合作联邦学派
a. 把合作社运动的进程视作终结,合作社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达到另一种体制的手段或途径;
b. 把私有财产作为其经济结构的基础,认为其社会的弊端在于太多的人没有足够的私有财产,所以要把更多的财产分配给更多的人;
c. 社会主义学派主张由国家或工厂来控制经济,而合作联邦学派则把对经济的控制权交给消费者,主张消费者至上。
(2)进化派进化派认为合作社是资本主义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认为合作社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种进化发展,这一派的最终日标是完善资本主义制度。受这一派理论影响的合作社往往更注重于合作的经济方面,较少注重社会日标。
理论观点属于进化派的主要学派有:
①竞争尺度学派
a. 以合作为尺度来衡量资本主义体系的功效,把合作社运动视为抑制资本主义阴暗面的手段; b. 合作社不可能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起支配作用的经济机制,只能起辅助作用;
c. 资本主义过十强调主动性、竞争及逐利,不利十伸张社会正义和公平分配,实践社会原则的经济企业(合作企业)就应纠正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谬误之处,起到平衡轮的作用。
②萨皮罗学派
20世纪20年代,艾伦·萨皮罗提出了一个计划,中心是由合作社来控制某种农作物的较大销售比例,使其在市场上成为支配因素,达到合法垄断。主要观点有:
a. 合作社应按商品种类而不是按地域关系组织起来;
b. 合作社成员应只限于农场主;
c. 民主管理;
d. 与合作社签署长期的、带强制性条款合同的入社农户应达到相当的比例;
e. 使用专家从事经营管理活动;
f. 高度集中的管理结构。
③美国学派
美国学派以合作学者埃米里扬诺夫的合作社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几乎完全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合作社。主要观点有:
a. 合作是一种市场现象,合作社是独立的经济主体间的不完全联合,合作这种形式仅合并了各个企业的一个或多个功能,但企业本身还是完全独立的;
b. 合作社是一体化与分化、独立与合并间的中介,合作只是业务的联合,而小是人的联合。
2. 你认为农业家庭经营演变的国际经验是什么?
【答案】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
(1)大量的旧式小农被消灭,剩下一些也不起主导作用;
(2)农民并没有被农业工人所取代,农业中占大多数的依然是主要依靠家庭劳动力的家庭农场,而这些家庭农场无论是在生产技术水平,还是在商品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主要发达国家的集体农场较少,家庭农场数量由多到少,规模由小到大,是主要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国家在取消集体农场,采用家庭经营的组织方式后生产率提高。
几乎所有的文献都清楚地显示,家庭农场的效率高于而且优越于按其他劳动组合模式建立的农业生产组织。日前,集体农场在世界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在所有工业化国家几乎不存在,那些在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存在的集体农场的建立常常是非自愿的,而且其生存也往往取决于政府的各种补贴。研究表明集体农场的全要素生产率低下。
3.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什么? 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案】(1)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登博斯宣言》对可持续农业界定为:管理和保护自然资源基础,并调整技术和机构改革方向,以便确保获得和持续满足目前几代人和今后世世代代人需要。这种(农业、林业和渔业部门)持续发展能保护土地、水资源、植物和动物遗传资源,而且不会造成环境退化,同时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能够被社会接受。
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其需要的发展条件下,采用不会耗尽资源或危害环境的生产方式,实行技术变革和机制性改革,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的破坏,维护土地、水、生物、环境不退化、技术运用适当、经济上可行以及社会可接受的农业发展战略。
不造成环境退化是指希望人类与自然之间、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和谐相处,建立一种非对抗性、破坏性关系; 技术上运用适当是指生态经济系统的合理化并不主要依靠高新技术,而以最为适用、合理的技术为导向; 经济上可行是指要控制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避免国家则政难以维持和农民难以承受的局面; 能够被社会接受则是指生态环境变化、技术革新所引起的社会震荡,
应当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2)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
①经济持续性
经济持续性包括产量的持续性、农业经营的经济表现和可获利性,并与生态持续性紧密联系的。
②社会持续性
a. 社会持续性强调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和较高层次的社会文化需求;
b. 持续农业的主要目标是持续不断地提供充足而可靠的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以满足社会需求;
c. 社会持续性概念一般都有公平的含义,包括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③生态持续性
生态持续性主要关注于生物、自然过程以及生态系统的永续生产力和功能。长期的生态持续性要求维护资源基础的质量,维护其生产能力,尤其是维持土地的产量。生态持续性要求保护自然条件,特别是保护农业自然条件、基因资源和生物多样性。
4. 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转移有什么特点和困难?
【答案】(1)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①以往人口政策的失误
实行计划生育前中国出现两次生育高峰; 实行计划生育后由于适龄生育人口过大及政策落实不够得力,从1982~1996年又出现了第三次人口生育! 旬峰,近些年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有较大降低,但仍偏大。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使得中国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长期处于上升阶段。
②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后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劳动效率有了明显提高,无效劳动时间减少,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量减少; 同时,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农业劳动者借助于农业机械、电力等,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节省了一些劳动力。
③耕地的减少
由于二、三产业、城市化及道路建设等的发展占地,以及对耕地保护不利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中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每个劳动力负担耕地面积量逐年下降,土地对劳动力的吸纳越来越少。
④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
自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农村二、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仍不发达,吸纳劳动力的数量不足,还不能很好满足需吸纳大量剩余农业劳动力的需要。
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
多年以来中国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村户口的农业劳动力转成拥有城镇户口的市民基本没有可能。20世纪90年代后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但各地政府普遍采用了一些限制政策,使得农村劳动力不能顺畅地进行部门、区域间的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