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河北北方学院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342农业知识综合四之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概念技能

【答案】概念技能是指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为不重要。概念技能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必须具备的技能。具有概念技能的管理者往往把组织视作一个整体,并且了解组织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了解组织内部各部分是怎样相互作用的,能预见组织在社区中所起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作用,知道自己所属部门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所处的层次越高,其面临的问题越复杂,越无先例可循,就越需要概念技能。很强的概念技能为管理者识别问题的存在、拟订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挑选最好的方案并付诸实施提供了便利。

2. 信息

【答案】信息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的结果。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但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

信息的生成过程如图所示。

图 从数据转化为信息的过程

信息具有如下特征:

(1)价值的不确定性;

(2)内容的可干扰性;

(3)形式和内容的更替性。

二、简答题

3. 试以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好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和培训教育激励这三种常用的激励方法?

【答案】(1)工作激励

工作激励是指通过分配恰当的工作来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对职工委以恰当的工作,以求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①工作的分配要能考虑到职工的特长和爱好。给职工分配适当的工作,首先要把工作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同下人的自身条件结合起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有许多道不同的工序和工作,这些不同的工作对人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同时,每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和工作能力也是有差异的。合理地分配工作就是根据工作的要求和个人的特点,把工作与人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就是说,要根据人的特长来安排工作。

②工作的分配要能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分配适当的工作,不仅要使工作的性质和内容符合职工的特点,照顾到职工的爱好,还要使工作的要求和目标富有一定的挑战性,能真正激起职工奋发向上的精神。

例如:在企业人员配备过程中,将性格外向、喜欢交流沟通的员工分配在与“协调、沟通”相关的工作中,这样,既可以发挥职工的特长和爱好,又有利于激发职工内在的工作热情。

(2)成果激励

正确评价工作成果首先必须正确设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将向有关员工传递明确的信息:组织要求你做哪些事,什么事做好了能得到奖励。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透明、公平、公正的原则。

根据对工作成果的评价,必须给予报酬。报酬从性质上,可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种。一般两者相互结合,兼而有之。报酬从作用上可分为正报酬和负报酬两种。正报酬就是奖励,负报酬就是惩罚。一般而言以奖励为主,但惩罚也不可缺少。

例如:在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质量要求做出明确规定,将产品合格率作为考核员工工作成果的评价指标。当实际产品合格率水平达到甚至超过评价指标的规定水平时,给予员工精神和物质的奖励; 而当实际产品合格率水平未达到评价指标的规定水平时,要给予惩罚。为了使报酬能对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必须按照“法、理、情”的原则去做。即:①先要制订奖惩办法,公之于众。如先规定实际产品合格率达到95%时给予奖励; ②奖惩应合理; ③奖惩都要合情,即有利于人们接受。

(3)培训教育激励

职工在参与企业活动中的工作热情和劳动积极性通常与他们的自身素质有极大的关系。一般来说,自身素质好的人,进取精神较强,对高层次的追求较多,在下作中对自我实现的要求较高,因此,比较容易自我激励,能够表现出高昂的士气和工作热情。所以,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下属的自身素质,从而增强他们自我激励的能力,也是领导者的一种激励手段。

职工的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技能两方面。

①通过思想政治工作调动职工积极性,是我国企业管理的优良传统,必须在新的形势下发扬光大。通过对职工进行科学的世界观的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克服旧制度和旧意识的影响,正确认识自身的社会地位的变化及肩负的历史使命,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崇高的理想和抱负,从而在工作中富于进取精神,积极努力,表现出高昂的工作热情。

②培养和启动职工的自我激励机制,还要注意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进取心与个人的业务素质是相互促进的:强烈的进取心会促使职工努力地掌握新的知识和工作技能,从而可以实现个人

素质的更加完善。反过来,良好的业务素质使个人有较多的成功机会,能够较多地带来心理上的满足。而成功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满足的体验会促使个人追求事业的进步,从而会激发他们努力去掌握。

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管理人员,通过理论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现代化管理的新知识和新方法; 通过实践中的培养,提高他们解决和处理实际经营管理问题的能力; 对于生产工人,通过文化知识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也要结合本职工作,进行作业方法改进训练或相关作业的基本技能训练,以提高他们的作业技能; 对于工程技术人员,采取各种教育培训方式,使他们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动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知识,也要注意让他们有更多地运用新知识的机会,以使他们利用掌握的最新科技知识为企业的技术、工艺、材料、产品创新等作出贡献。

4. 简析人力资源的特征。

【答案】从宏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从微观角度看,人力资源是企业等组织雇用的全部员工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人力资源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被誉为“资源中的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能动性

人力资源在经济活动中是居于主导地位的能动性资源。与其他被动性生产要素相比,人力资源是最积极、最活跃的主动性生产要素,在社会生产中具有主导地位。人力资源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我强化、选择职业及劳动积极性等方面。

(2)再生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再生性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过程得以实现。与物质资源相似,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人力资源的有形磨损是不可抗拒的,但人们可通过医疗和保健来延缓磨损进程; 人力资源的无形磨损可以积极预防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人们可以通过加强培训、终身教育实现持续的自我开发,消除和避免无形磨损。

(3)时效性

人力资源是一种存在于人的生命有机体中的劳动能力,其形成、开发和利用均受到时间的限制。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构成的个体看,作为生命有机体的人,都有其生命周期。作为人力资源的人,在从事劳动的不同时期,其劳动能力也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就人力资源总体或社会角度看,在各个年龄组人口的数量及其联系方面,也存在时效性问题。

(4)生产与消费的两重性

人力资源既是创造财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又是投资(消耗社会资源)的结果,它与其他资源一样具有投入产出规律。从生产和消费的角度看,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和维持是一种消费行为,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创造财富则是一种生产性行为。从宏观看,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使用要逾过社会进行; 从微观看,人类社会是群体性劳动,不同的人分别处于社会经济分工体系的不同劳动组织中。

(5)社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