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814中外文学史之中国文学史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修竹篇序》
【答案】《修竹篇序》是初唐文学家陈子昂对东方虬《咏孤桐篇》的评论,它也是陈子昂对自己创作体会的总结,是他对诗歌创作的理论纲领。陈子昂以汉魏诗歌为高标,痛责晋宋以来的浮靡文风,感叹“风骨”和“兴寄”的失落。他盛赞这篇作品“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是风骨朗健的佳作,遂挥毫写下《修竹篇序》寄赠予东方虬,它是唐初文学理论的代表作。
2. 《赠白马王彪》
【答案】《赠白马王彪》是曹植于黄初四年创作的一首抒情长诗。其时,曹植、曹彪、曹彰弟兄三人一同进京朝见曹丕。结果,任城王曹彰在京莫名地死去,曹植、曹彪一同回归封地。他二人本可同行结伴,但遭到监国使者的阻拦,曹植悲愤难当,写下这首八十余行的长诗,赠给他的异母弟白马王曹彪。此诗最早见于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
3. 春秋笔法
【答案】“春秋笔法”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又称“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它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是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作家自己的态度,并且在作品中灌注强烈的感情色彩。作为一种使用语言的艺术,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小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既包括不隐晦事实真相、据事直书的一面,也包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的曲笔的一面。
4. 楚辞
【答案】“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作为诗体名称,楚辞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又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作为总集名称,楚辞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用“楚辞”作书名的辞体诗歌集,收录了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5. 汉乐府
【答案】汉乐府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汉乐府深受《诗经》、楚辞的影响,“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语言朴实,表现手法丰富。汉乐府民歌以叙事为主,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在形式上,汉乐府实现了由四言诗向杂言诗和五言诗的过渡。特别是五言诗,为汉代民间首创,后来经过文人加工,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6. 《云谣集杂曲子》
【答案】《云谣集杂曲子》是敦煌石室中所发现的晚唐抄本词曲卷子。原题为“云谣集杂曲子”,收词30首,抄写时间不晚于后梁乾化元年(911),比《花间集》的编订(后蜀广政三年,940),早出近30年。《云谣集杂曲子》是我国第一部词的总集,收有唐开元以来的里巷之曲,作品题材范围较广,与盛唐写边塞、闺怨一类相同,兼有沉郁雄奇和艳丽深厚,反映了早期民间词所特有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
7. 临川四梦
【答案】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因作家是江西临川人,且四部作品皆以梦境来展开故事情节,故此得名; 或以作者书斋名合称“玉茗堂四梦”。从题材内容上看,前两个是儿女风情戏,这里女性是占主体地位的,主要基点是对人物发自内心的肯定,充满热情的赞颂,时刻高举真情、至情的旗帜,艳丽多姿; 后两个是政治问题,这里男子则占主要和绝对的位置,基点则在于对主要人物及其所处环境的整体否定,还把仙佛两家的出世理想与终极权威联系了起来,尖锐深刻。从戏曲文学及舞台演出剧本的角度而言,“临川四梦”的地位突出,其艺术造诣之高,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可说在中国昆剧传统中无与伦比。将“四梦”作比较,各有千秋,但当属《牡丹亭》在艺术上成就最高。
8. 正始之音
【答案】正始之音是指正始时期诗人的风尚言论。正始诗人的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歌表现出与建安诗坛迥异的风貌,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写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诗风由建安时的' 除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辞源》解释为:“魏晋之际,尚玄学清谈,后人称当时的风尚言论为正始之音。”可见,《辞源》认为“正始之音”是一个哲学史概念。后世将正始时期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正始文学也称为“正始之音”。
9. 明代四大奇书
【答案】明代四人奇书是指明代四部著名的长篇章回小说,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四大奇书”之称与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市民文化勃兴、传统儒家经典遭到怀疑、大众文化需要确立自身经典的社会文化背景相关联,与通俗小说成为大众的主要文化消费对象、通俗文学对大众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现实相关联。“奇”,不仅指它内容或艺术的新奇,还包含着对它们所取得的创造性成就的肯定。因此,“四大奇书”的命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
10.江湖诗派
【答案】江湖诗派是南宋末年的一个诗歌流派,因陈起刊刻的《江湖集》而得名。《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标榜江湖习气。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从总体上看,江湖诗派的风格倾向是不满江西诗风而仿效“四灵”,学习晚唐,但取径比“四灵”更宽阔一些,这基本上代表着南宋后期诗坛的风尚。其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二、简答题
11.简论明代俗文学的发展与对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
【答案】明代的俗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明代文人对文学特性的认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
(1)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
①小说、戏曲等俗文学地位的提高
首先,传统压抑通俗文化的政策遭到破坏。明初虽制定了压抑通俗文学的政策,但帝王出于享乐的需要,对戏剧、小说等都有浓厚兴趣,明代中期以后朝廷大臣、文人名士也都开始爱好俗文学,这在客观上破坏了传统的文化政策,为俗文学地位的提高及其繁荣创造了条件。其次,俗文学的价值得到肯定。在理论上比较明确地肯定俗文学的价值,是从李梦阳、何景明等人开始的。他们都赞扬民间歌谣,李梦阳还第一次将《西厢记》与《离骚》并列。后来,李赞、袁宏道、汤显祖和冯梦龙等人进一步为俗文学大声疾呼,对于提高小说、戏曲的地位,打破传统的偏见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和当时市民阶层的壮大,新的读者群和作家群的形成,文学的世俗化、商业化等因素结合在‘起,自然地促进了小说、戏曲和各类通俗文学创作的繁荣。
②小说创作的繁荣
在各类通俗文学中,小说的勃兴最为引人注目。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惟一的体裁——章回小说的发展和定型,是明代对中国文学作出的最为宝贵的贡献。明代章回小说在体制上得以定型,同时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日趋成熟。“四大奇书”——《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清晰地展示了长篇小说艺术发展的历程。明代的章回小说在我国的小说史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章回小说交相辉映的是,明代中后期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小说”话本的基础上也出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发展得更为精致; 文言小说在话本化的道路上也有新的变化。
③戏曲创作的繁荣
明代中后期俗文学兴盛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戏曲在元代高度繁荣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个新的高潮。明代戏曲的主流是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明代中期以后的传奇,以昆山腔、弋阳腔为主,造就了汤显祖、沈璟、屠隆、土骥德、吕天成、高濂、周朝俊、冯梦龙、祁彪佳、吴炳、袁于令、孟称舜等一大批剧作家和曲论家。他们或主才情意趣、词采奇丽; 或重格律严峻、语言本色; 或求文辞骈绮、堆垛典实,形成了小同流派争奸斗艳的局面,创造了明代戏曲的一个黄金时期。南戏传奇的繁荣,同时也促进了北曲杂剧的蜕变,使杂剧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重新焕发了光彩。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