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贵州大学人文学院610哲学综合知识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正确认识事物的“量”?

【答案】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来表示的规定性,以及它的构成成分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事物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还有量的规定性。

正确认识事物的“量”包括:

(1)同一事物可以有不同的量。量和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在一定范围内,事物的量的增加和减少,不会改变事物的质。尽管量与事物的存在不是直接同一的,但量与事物也是不能分开的。没有任何量的规定性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具有一定的量; 离开一定具体事物的所谓纯粹的量,在客观世界中是不存在的因为仟何量都是一定事物的量。

(2)事物的量也是多方面的,人们依据社会实践的需要,考察事物一定方面的量。

2. 简析“意识形态”概念。

【答案】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1)内容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在多种含义上被使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政治法律思想是对社会的管理和控制机制进行理论概括的意识形态。

②道德是通过规范和伦理教化来调整个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的力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准则、标准和规范的总和。

③艺术是用形象表达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表达人生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追求的意识形态,包括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电影等,其特点就在于具体的形象性。

④宗教是一种信仰和崇拜超自然、超社会的神秘力量或境界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坚持无神论,反对有神论,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⑤哲学是对人与世界关系进行总体性把握,主要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最一般关系,是以最抽象、最普遍的形式出现的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分类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往往存在着廿种不同的意识形态:

①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

②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③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在经济结构中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调节着自己时代的思想的生产和分配,并在文化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直接决定着文化结构的性质,并成为该社会的精神标志。

(3)评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同经济基础的密切程度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允、相互渗透,在形式上相互交叉、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3. 因果联系有哪些特点?

【答案】(1)因果联系的内容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是原因,由原因所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2)因果联系的特点

①因果的关系是确定的

原因在先,结果在后是因果联系的基本特点。因果联系就是包括时间先后次序在内的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种现象的普遍联系。

②因果的区别是相对的

如果把具体的原因与结果纳入事物无限发展的链条之中,那么,统一现象在一种关系中是结果,在另一种关系中又是原因,反之亦然。

③因果的关系是多样的

宏观世界不同于微观世界,生物界不同于非生物界,人类社会不同于自然界。自然界的因果关系是自发地起作用的,而社会领域中的因果关系是通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而实现的。

④因果联系是复杂的

主要的类型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复合因果。在分析复杂的因果联系时,一定要进行具体的、全面的分析。

4. 为什么说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

【答案】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它不仅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而且是制约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决定性因素,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原因在于:

(1)物质生产实践是维持人类生存的根本条件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首要解决衣、食、住、行的问题,进行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只有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产政治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离开了生产实践,就不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其他一切活动都无从谈起。生产实践是决定其他一切实践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前提。物质生产实践为人类从事其他活动提供物质的和时间的条件,物质生产实践发展的水平决定着人类政治活动、科学活动、艺术活动发展的程度。

(2)物质生产实践是制约社会结构、社会性质和社会面貌的决定性因素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思想文化结构及其发展的状况,都直接或间接地受物质生产方式的制约,亦即受着物质生产实践的制约。

(3)物质生产实践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决定力量

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表现与结果。物质生产实践的发展不仅引起社会形态的量变和进化,而且最终会导致社会形态的质变,导致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新的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变。

(4)物质生产实践规定着人的本性及其发展的状况

物质生产实践是使人类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准。它作为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和生存方式,是人的主体性的基本根据,并集中地表现着人的本性,规定着认识能动的社会存在物以及人作为社会主体的存在状况。

总之,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根本的实践形式,也是认识和理解人和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关键,是认识和理解社会一切现象的总的根据。

5.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在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的活动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从量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社会成员中的绝大多数。在任何时候,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要成员。从质的规定性上看,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力量。

(1)人民群众的构成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由于社会形态、阶级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进程不同,人民群众有不同的内容。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剥削阶级及其成员,也可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在当代,一切赞成和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及赞成“一国两制”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畴。

(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集中体现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类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者。劳动群众在生产过程中,不断积累生产经验,改造生产工具,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物质财富的积累和增长。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都是建立在劳动群众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基础之上的。劳动群众在物质生产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决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则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在哲学、科学和文艺等领域里,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和艺术家对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都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创造,突出地表现在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