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3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政治经济学教材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对称,是指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由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体制。其在中共十四大上被确定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是:
(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要以充满活力和规范的微观主体为基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以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统一是指商品和各种生产要素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自由流通,形成了国内统一的市场组织体系、市场运行规则和市场管理制度。开放是指市场可以按照规则自由进入和退出。竞争是指市场体系在一个由价值规律充分作用的公平竞争的环境中运行。有序是指市场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秩序来运行,以保证公平竞争和市场的效率。要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理顺分配关系,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和发挥积极性有重大的作用。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保持社会稳定,支持市场机制发挥配置的基础性作用,顺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6)与以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具体内容相配套,还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教育体制和完各的法律体系,从而形成一整套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这是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在总结国内外探索、创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历史经验,在对所处社会发展阶段经济基本属性的科学认识基础上,对现阶段应有的经济体制的整体把握,亦即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模式的最终设定。
2. 收入分配政策
【答案】收入分配政策是对国民收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调节的政策,是政府根据既定的日标而规定的个人收入总量及结构的变动方向,以及政府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方针和原则。社会主义经济中实施收入政策的目的,是促进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避免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促进分配的公平和效率,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 调动劳动者劳动积极性,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收入分配政策是通过工资、财政预算、税收等手段实施的。运用工资手段进行调节,一方一面是政府规定最低工资标准,以保障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水平; 另一方面就是要通过财政预算的方式,对积累和消费的比例和工资总水平进行调节,使工资总量保持在合理的幅度内。
税收是实施收入分配政策的重要手段,在实行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提高效率的分配政策的同时,对个人收入征收累进所得税,征收高额财产税和遗产税等,可抑制一部分人收入过高,有利于实现分配的社会公平,防止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拉大。同时,将征收的税收用于公共投资,也有利于增加就业,降低失业率,提高某些个人和阶层的收入。除采取工资、税收手段实施收入分配政策调节外,政府通常还采取增加转移支付和其他各种福利措施,如对失业者、待业者和低收入阶层发放失业、待业补助金和救济等,以改善低收入者的处境。
3. 要素市场
【答案】要素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简称,是指从事商品生产所必需的各种生产条件的交易市场。主要由生产资料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两大类构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的商品市场日益完善,市场功能日趋扩大。资金、技术、劳动力、信息、房地产等渐渐地在市场上交易,并由此发展成了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这些要素市场构成的统一体,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 资本集中
【答案】资本集中是指把若干个规模相对较小的资本合并重组为规模较大的资本。资本集中是扩大单个资本总额的一种形式,资本集中不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增大,也不受社会财富增加量的限制。
资本集中最强有力的杠杆是竞争和信用,它们可以使资本迅速增大。在资本主义激烈的竟争中,由于大资本拥有较优越的生产条件,处于优势地位,因而能够战胜许多中小资本,从而兼并这些中小资本,把自己变成一个更大的资本; 或者两个实力相同的资本出于更高层次竞争的需要而联合成一个规模更大的资本。同时,由于信用的发展,一方面大资本能得到巨额贷款,增强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在信用的基础上股份公司可以广泛地形成和发展,这样就加速了资本的集中。
资本集中的主要途径有:并购(包括兼并、收购)、联合、向社会发行股票。资本集中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资本规模的迅速扩张,形成合力,兴办小资本无力兴办的大型项目,并有利于优化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等。但是,资本集中有时也会导致垄断,对技术进步和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
5. 实体经济
【答案】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对,是指由商品和服务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运动过程所形成的经济系统,即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商贸物流、建筑业、服务业等提供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本章“复习笔记’夕相关内容。
6. 科学社会主义
【答案】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他们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崩溃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色彩,从而使关于社会主义是社会进步合乎规律的结果的学说代替了乌托邦的幻想,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由此可见,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2)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才不可避免地走向激烈的对抗。
有了这两个伟大发现,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便不再仅仅是一种猜想,而是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7. 剩余价值规律
【答案】剩余价值规律是指剩余价值的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其基本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其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及其发展的根本方向,支配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资本家用延长工作日、提高劳动强度和改进技术等方法加强剥削工人,榨取剩余价值。一方面促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又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到资本家手中,因而激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灭亡。马克思发现这个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真正的革命。
8. 经济发展
【答案】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演进过程。经济发展除了包含有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一系列经济结构的变化,如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人口结构等等,广大人民物质福利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较之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广,是一个既包括数量又包括质量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