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目录
2017年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一).... 2
2017年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二).. 11
2017年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三).. 19
2017年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四).. 28
2017年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613马克思主义哲学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五).. 36
一、名词解释
1. 主体和主体性
【答案】①主体是指实践和认识的人。主体作为现实的社会存在物,属于统一的物质世界。主体在改造客体过程中也改造着自身。主体不同十主观,主观是主体的属性;
②主体性是指主观主义思想作风。片面夸大主观作用,轻视客观实际; 对人对事只凭主观印象,不作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凭想当然办事。其特点是片面性、表面性、直线性
2. 感性认识
【答案】感性认识是指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形象性,其反映的内容是事物的现象。
3. 意识形态
【答案】意识形态是指反映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把意识形态作为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相对应的范畴。意识形态一词是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先使用的,其意是揭示人们的偏见和倾向根源的“关于观念的科学”。在现代西方思想学术界,意识形态被定义为一种由特定社会集团使用来解释世界的概念框架,是一种“世俗的宗教”。“意识形态”是指观念形态的文化,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几个方面,但不包括科学。各种意识形态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观念形态文化的整体,形成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支配人们的行动。
4. 真相
【答案】真象与事物的本质一致的现象,通常叫做真象。
5. 价值
【答案】作为哲学范畴,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问的一种意义关系。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与价值的本质相联系,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
6.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答案】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是指: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们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只能通过社会实践来检验,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 ②无限发展着的实践对人们的一切认
识都能做出确定的检验,即使是今天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将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从这两方面的意义上说,实践标准是确定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7. 生产方式
【答案】生产方式又称“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们谋得社会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它的内容,生产关系是它的形式。其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求变革与之不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会爆发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方式以及建立其上的全部上层建筑。生产力一式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的矛盾。在这个矛盾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等五种社会经济形态,是生产方式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8. 理想与现实
【答案】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可能实现的、对未来社会和自身发展的向往与追求,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现实是指一切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①理想和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 ②理想来源于现实,是对现实的反映,但它不等于现实,而是现实的升华; ③理想高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但它并不脱离现实,与现实是相互统一,必然联系的。总之,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理想向现实的转变,就要把握理想的科学性,要在正确认识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树立符合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人生理想。
9. 交往关系
【答案】交往关系是指社会交往关系。社会是由人类个体所构成的,人类个体之所以构成社会就在于人类个体之间的相互交往。
(1)社会交往关系形成的基础
各个层面的社会交往关系都是植根于物质生产活动,并且构成物质生产活动的社会条件。社会交往关系是在物质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发生的,是直接或间接同物质生产活动相联系的,依其同物质生产联系的密切程度而展现为不同的层面。主要有:生产技术的社会交往,经济的社会交往,政治的社会交往,精神的社会交往。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交往各层面的划分是相对的。社会生活是一个整体,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是密切相关、不可切断的,因此,各种社会交往形式也必然是彼此交错的。
(2)社会交往关系的规范和制度化
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是指无限制的交往形式的可能性在物质生产发展水平的制约下以特定的形式现实化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关系客观化的过程。社会交往关系规范化、制度化表现为诸种形式,形成社会制度体系的诸多层次。社会必须在某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才能保障物质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这就要求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稳定的秩序,要求人们的社
会交往关系具备稳定的结构。社会交往的秩序和结构,是通过社会交往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建立的。
总之,社会就是人们相互交往即交互作用的产物。用人类个体之间在物质生产基础上的交往活动说明社会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方法。
10.内因
【答案】内因是指事物的内部矛盾,它是一事物内部矛盾对立双方的相互作用和斗争。内因是事物自我运动的源泉,规定着事物的本质和发展方向,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二、简答题
11.实践的中介
【答案】实践的中介是指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借助的各种形式的工具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工具是适应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就实物构成来看,实践的工具可以分成两类:
(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从手工工具、畜力到机器系统和动力系统,都属于这种实践工具。这一部分实践工具的共同特点,是强化了人的某一方面的体力,放大了人的某一方面的功能,从而作为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和导体而发挥作用。
(2)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下具系统。
从传统的望远镜、显微镜到现代的自动探测器、遥感装置,从机械计算器到电子计算机系统等,属于这类实践工具。这一类工具是人的感官和大脑的放大,对它们的使用突破了人的感官和大脑的自然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主体接收、处理和加工信息的能力。
(3)评述
作为实践活动的工具系统并不是互相外在的,而是在人类实践中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人类实践活动的中介系统。实践活动是一个以主体、中介、客体为基本框架的动态的发展系统。
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
【答案】马克思主义以彻底唯物的、实践的、辩证的观点对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作出了合理的理解。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关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的起源
①意识是物质普遍具有的反映特性长期演化的结果。意识不是自然界从来就有的,但它在自然界有着深厚的基础和前提,即物质形态普遍的反映特性。生物的这种反映能力和形式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其中,最初的低级反映形式是植物和原生动物的刺激感应性,而后是脊椎动物的感觉,再来是高级哺乳动物的动物心理,其进一步发展到灵长目的类人猿,就达到了动物反映能力的最高水平即产生了意识的萌芽。这说明了人的意识的产生和人类的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