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长春师范大学美术学院701美术史论[专业硕士]之中国美术史教程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雕漆

【答案】雕漆是唐代创造的漆器新产品,它是先在漆胎上涂漆数十层,待一定厚度,再进行雕刻,这种做法现在通称剔红。

2. 三远

【答案】三远是山水画的三种取景法,即高远、深远、平远,是中国画特有的透视法。由北宋郭熙在其山水画论《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论述了山水画创作中对于构图、透视原理的三种不同方法的视觉感受和绘画意境的诞生,对中国画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贡献。

3. 黄公望

【答案】黄公望为中国元代山水画四家之首,他十分注重师法自然,常携带纸笔描绘虞山、三泖、九峰、富春江等地的自然胜景。他的作品以书法中的草糟笔法入画,有水墨、浅绛两种面貌,笔墨简远逸迈,风格苍劲高旷,气势雄秀。其传世名作是《富春山居图》。该画作以长卷的形式,描绘了富春江两岸初秋的秀丽景色,峰峦叠翠,松石挺秀,云山烟树,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变幻无穷,以清润的笔墨、简远的意境,把浩渺连绵的江南山水表现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的境界。无论布局、笔墨,还是以意使法的运用上,皆令人叹为观止。

4. 波臣派

【答案】波臣派是明末清初的肖像画流派,因创始人曾鲸字波臣而得名。曾鲸在人物肖像画中重视墨骨的画法,以淡墨勾定轮廓五官,然后施墨色染出结构凹凸,再赋色彩。其画法吸收了民间写真的传统技巧,又糯合文人画的审美取向,故而文质相兼,独具特色。当时追随者甚众,形成了具有中国肖像画特点的波臣派。

5. 缂丝

【答案】缂丝是丝织工艺的一种。它是用绕以不同色丝的各种小梭,根据花纹要求分块进行缀织,其纬丝不横贯全幅,因而俗称“通经断纬”。缂丝的色彩可以自由变化,丰富多彩; 由于是断纬单织,所以织幅很薄,并且具有双面效果; 又因为纬丝起头处不相连接,花纹轮廓产生空断,如同镂刻一样,故又称刻丝。缂丝在宋代的发展最大。

6. 年画

【答案】年画是指流行于民间的木版印制的年节装饰画,它以富于民间乡土气息和年节民俗

的喜庆色彩而具有独特的风貌。民间年画在明清之际得到了空前发展,至清代出现了众多生产中心,如天津杨柳青、江苏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县杨家埠。

7. 清六家

【答案】清六家指清初山水画家王时敏、王鉴、王犟、王原祁、吴历、恽寿平六人的合称。亦称“四王、吴恽”。他们并非一个画派,却都强调临古,特别是推崇元人。以精熟的技巧,领导画坛,左右时风,被视为当时画坛的正统派。

8. 《江帆楼阁图》

【答案】《江帆楼阁图》,中国唐代的一部书画,作者李思训,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作者融汇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动态,阐明唐代山水画己着意于生活与自然之交织、辉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画中山石用墨线勾勒轮廓,石绿渲染。画中树松,整体势态葱郁,富有装饰味,和有勾无被的山石,起伏均匀的水纹,精丽工致的屋宇,图案形状的夹叶,十分相称,而且还可以看出其中吸取域外绘画的迹痕。从绘画风格上可以看出是李思训对展子虔青绿山水画技法的继承和发扬。

9. 顾恺之

【答案】顾恺之是东晋最伟大的一位画家,也是早期的绘画理论家,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的绘画注重表现人物精神面貌,尤其重视眼神的描绘。据记载。他作画数年不点眼睛,认为绘画中人物形体的美丑对绘画的意义不是最紧要的,而传神的关键是描绘眼睛。张彦远曾借用《庄子》的“清赢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加以概括。这正是探究玄理、又在追求恬淡寂寞的胜流名图的真实写照。这种内心的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是时代的特征、也是时代的产物。有三件流传下来的绘画被认为是顾恺之原作的摹本,即《女史篇图》、《洛神赋图》和《列女传仁智图》。

10.文人画

【答案】文人画是指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创作的,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绘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的绘画。特点是重视文化修养,强调笔墨趣味,追求诗、书、画、印结合,标榜“士气”和“逸品”。作为一种绘画思潮,初步形成于北宋中后期,成熟于元代“四大家”,后成为明、清绘画的主流。

二、论述题

11.简述五代花鸟画家黄筌和徐熙的艺术特点。

【答案】五代花鸟画以西蜀黄荃、江南徐熙成就最高。黄筌是西蜀宫廷画家,所作多为宫廷中的奇禽名花,以极细的线条勾勒配以柔丽的赋色,线色相溶,几不见勾勒墨迹,情态生动逼真,具有精谨艳丽的富贵气象。现存名迹《珍禽图》。

南唐士大夫徐熙,出身江南名族,终身不仕,过着放达闲适的生活。常游于田野园圃,多画

花竹蔬果、禽鱼草虫之类。注重“落墨”,用笔不拘泥于精勾细描,而是信笔抒写,略加色彩。即以墨线为主,赋色为辅。画面清新雅致,野趣盎然。

黄筌、徐熙一在宫廷,一为处士,不同的生活环境、思想情怀及不同的笔墨技巧,都使他们形成面貌迥异的风格,古人谓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

12.试论“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

【答案】“意在笔先,画尽意在”出于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是他赞扬吴道子画所作的评语。这句话说明画者的意图,包括着主题的构思,形象的刻划,笔墨的运用,在动笔之前,已经都考虑成熟,这样在落笔时才可以脱颖而出,画作完了,画者精密而深透的意图在画上也永存下来了。“意在笔先”在美术创作中的合理性体现在:

(1)“意在笔先”这一思想对艺术创作中主客体的重要作用作了正确的概括,有利于艺术家更完美地反映客观世界。作者要对他所要表现的对象进行分析、研究,要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审美认识和审美情趣,在头脑中进行艺术加工、从而才能把自然美上升为艺术美。艺术家自身的修养与境界可以直接表现在画作上。

(2)在创作之前,要对自己创作的作品有一个总体的构思,包括表现的题材、选择的内容、创作的形式等,然后落笔。一般说来做到“意在笔先”是能够创作出比较理想的作品的。卫恒《笔阵图》说的“意后笔前者败,意前笔后者胜”即是这个道理。

(3)意在笔先为创作的成功具备了条件。在意面前,笔只是供驱使之物。现实生活是繁杂琐屑的,而且有难以摆脱的愁烦。这些杂念如果也进入创作过程,必然干扰了书写绘画的纯粹和畅达。尤其是创作长篇巨制,构思尤须深入细致,准各过程也相对长一些。意在笔先使一个人有了掌控全局的能力,将使成功的几率最大化。

13.阐述中国山水画的演变与发展。

【答案】山水画是一种表现山川之妙并能为人类寻求某种精神寄托的画种。其发展演变表现在:

(1)秦汉时期

山水画作为绘画题材,最早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上,秦汉画像石、画像砖及墓室壁画中也时有出现,但仅作为图符或宣教故事的衬景。

(2)魏晋

魏晋以后出现了独立的山水画和自觉的山水画,反映出中国古代山水意识及相应审美观的变化,体现出中国绘画自身发展的性质和规律。宗炳的《画山水序》对以后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隋唐

隋唐的山水画从人物故事的背景中独立出来,形成风格迥异的两种流派。展子虔、李思训画山水树石笔格道劲而细密,赋色工致浓丽,开创金碧山水一派。展子虔的《游春图》是现存最早的山水长卷; 王维以诗入画创“破墨”山水,书写文人情怀,创水墨山水一派。山水画由此自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