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北京服装学院会计学915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之《管理学》考研强化班模拟试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利益相关者

【答案】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 ,又称利益枚关者,是指那些与特定组织有一定利益关系的有关者,其利益得失与组织的存在相关。换言之,利益相关者是在一定环境中受组织决策和政策影响的任何有关者。这一概念最早由伊戈尔·安索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自弗瑞曼《战略管理一一利益相关者方式》出版后,“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管理”、“利益相关者理论”等术语得到广泛运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已经成为分析企业组织行为的一个既定理论框架,应用于公司治理、企业伦理、战略管理等方面。

2. 战略业务单位

【答案】战略业务单元是公司中的一个单位,或者职能单元,它是以企业所服务的独立的产品、行业或市场为基础,由企业若干事业部或事业部的某些部分组成的战略组织。战略业务单位必须在公司总体目标和战略的约束下,执行自己的战略管理过程。在这个执行过程中其经营能力不是持续稳定的,而是在不断变化的,可能会得到加强,也可能会被削弱,这取决于公司的资源分配状况。

3. 组织精神

【答案】组织精神是指组织经过共同奋斗和长期培养所逐步形成的认识和看待事物的共同心理趋势、价值取向和主导意识。组织精神是现代意识与组织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往往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形式加以概括,通常以厂歌、厂训、厂规、厂徽等形式表现出来,是组织经营宗旨、价值准则、管理信条、发展规划的综合体现,是构成组织文化的基石。

组织精神是指导组织运作的哲学思想和主导意识,通过领导者的引导、宣传、教育、示范以及员工的积极参与配合,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它反映了一个组织的基本素养和精神风貌,是凝聚组织成员的精神动力。

4. 网络计划技术

【答案】(1)网络计划技术的概念

网络计划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各种以网络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方法,如关键路径法、计划评审技术、组合网络法等。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日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

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工作。

(2)网络计划技术的优点

①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井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

②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

③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

④便于组织与控制;

⑤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5. 负强化

【答案】强化理论包括下强化和负强化。负强化是指惩罚那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使这此行为削弱甚至消失,从而保证组织日标的实现不受干扰。负强化的方法包括批评、处分、降级等,有时不给予奖励或少给奖励也是一种负强化。实施负强化的方式与正强化有所差异,应以连续负强化为主,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的行为都应及时予以负强化,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减少直至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

二、简答题

6. 网络图是什么? 它由哪些内容构成?

【答案】(1)网络图的定义

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分解成许多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用箭线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井注所需时间的箭线图,这个箭线图就称作网络图。。

(2)网络图的构成内容 ①“”,工序。是一项工作的过程,有人力、物力参加,经过一段时间才能完成。箭线下

”表示。网络图中应用虚工序的目的是为避免工序之间关系含的数字便是完成该项工作所需的时间。此外,还有一些工序既不占用时间,也不消耗资源,是虚设的,称为虚工序,在图中用“

混不清,正确表明工序之间先后衔接的逻辑关系。 ②“”,事项。是两个工序间的连接点。事项既不消耗资源,也不占用时间,只表不前道下序结束、后道工序开始的瞬间。一个网络图中只有一个始点事项和一个终点事项。

③路线。网络图中由始点事项出发,沿箭线方向前进,连续不断地到达终点事项的一条通道。一个网络图中往往存在多条路线,比较各路线的路长,可以找出一条或几条最长的路线,这种路线被称为关键路线。关键路线上的工序被称为关键工序。关键路线的路长决定了整个计划任务所需的时间。关键路线上各工序完工时间提前或推迟直接影响整个活动能否按时完工。确定关键路线,据此合理地安排各种资源,对各工序活动进行进度控制,是利用网络计划技术的主要目的。

7. 图示沟通过程,并简述管理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时的沟通技巧。

【答案】(1)沟通就是传递信息的过程。但管理学意义上的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复杂过程可以通过下图反映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至少存在着一个发送者和一个接受者,即信息发送方和信息接受方。其中沟通

的载体成为沟通渠道,编码和解码分别是沟通双方对信息进行的信号加工形式。信息在两者之间的传递是通过下述几个方面进行:

①发送者需要向接受者传送信息或者需要接受者提供信息。

②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受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为了有效地进行沟通,这些符号必须能够符合适当的媒体。例如,如果媒体是书面报告,符号的形式应选择文字、图表或者照片。

③将上述符号传递给接受者。由于选择的符号种类不同,传递的方式也不同。传递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示。

④接受者接受这些符号。接受者根据这些符号传递的方式,选择相对应的接受方式。

⑤接受者将这些符号译为具有特定含义的信息。由于发送者翻译和传递能力的差异,以及接受者接受和翻译水平的不同,信息的内容和含义经常被曲解。

⑥接受者理解信息的内容。

⑦发送者通过反馈来了解他想传递的信息是否被对方准确无误地接受。

(2)管理者作为信息接收者时的沟通技巧,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①阐明信息的日的性,信号发送者必须阐明他们想要传递的信息,这就意味着,进行沟通的第一步必须阐明信息的目的性,并制定实现预期目的的计划。

②使用通俗易懂的编码,有效的沟通要求以信号发送者和接收者都熟悉的符号进行编码和解码,因此,管理人员(特别是参谋人员)应当避免使用不必要的术语,因为这些术语只有各自领域里的专家才懂。

③征求别人的意见,沟通计划不是在真空中形成的,相反,应该征求别人的意见,并鼓励他们参与其中,如收集事实、分析信息、选用适当的媒介。例如,管理人员在把一项重要的备忘录下发到组织中去之前,不妨请同事阅读一下,当然,其内容应该同接收者的知识水平和组织氛围相适应。

④考虑接收者的需要,考虑信息接收者的需要。在条件容许的情况下,无论短期或在较远的未来,人们都应该向接收者沟通有价值的信息。有时短期内影响员工的非常规措施,如果从长远来看对他们有利的话,也比较容易被员工接受。例如,只要公司表明这一措施从长远来说将增强公司的竞争地位和不解雇员工的话,那么,缩短周工时的措施可能更容易为员工所接受。

⑤使用适当的语调和语言以确保可信度,有种说法叫做音调组成音乐。同理,沟通中的语音语调、措辞以及讲话内容与讲话方式之间的和谐一致等都会影响信息接收者所做出的反应。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