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男性,48岁,肝硬化,查血Hb10.5g/L,TP(血清总蛋白)50g/L,清蛋白15g/L。为纠正低蛋白血症,宜首选输() A.少白细胞的红细胞。 洗涤红细胞。 全血。 血浆。 清蛋白。
患者,男性,40岁,因反复发热1个月余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8~41.2℃,伴膝关节周围疼痛,活动不受限,无咳嗽、咳痰、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在当地卫生院诊断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头孢呋辛静滴、对症等,体温恢复正常。1周前患者又出现发热,伴头痛、关节疼痛、眩晕等,间断给予静滴头孢类抗生素效果不佳,遂来我院。体检:T38.4℃,P90次/分,R20次/分,BP110/72mmHg,颈静脉无怒张,胸前皮肤可见多形性淤斑,双肺呼吸音清晰,无啰音。心界不大,心率90次/分,律齐,胸骨左缘闻及3~4肋间收缩期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肝脾未触及明显肿大,双下肢无水肿。诊断该病的主要标准包括() A.2次血培养发现同一种病原微生物。 新出现的心脏杂音。 贫血。 脾大。 Roth点。 Osler结节。
骨盆坐骨支骨折患者于家中休养3日后因发热而入院,诊断盆腔感染,有关其发病机制,正确的是() 因坐骨支骨折刺破直肠形成开放骨折。 直肠后多为疏松组织,血运丰富,感染不易扩散,且易于治疗。 早期直肠指诊有血是明确诊断的重要手段。 及时的清创,修补裂口是预防的关键。 若直肠后腹膜撕裂,可进一步发展为腹腔感染。
观察正常滤过膜结构示意图,请指出图中所示结构名称。 E线所指处为() A.肾球囊脏层上皮细胞。 基底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毛细血管腔。 系膜细胞。
营养不良患儿皮下脂肪逐渐减少或消失,最后累及的部位是:() 面颊部。 胸部。 腹部。 臀部。 四肢。
9个月婴儿,近1个月睡眠差,夜惊,多汗,烦躁,刚会坐,不能爬,体检:前囟大,方颅,有郝氏沟及串珠肋。为确定诊断应进一步作血化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