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暨南大学文学院705语言文学基础与理论之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乡土文学

【答案】乡土文学是指描写故乡农村的人与事,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怀乡情调的文学作品。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在“为人生”文学主张的影响和发展下出现。寓居于京沪大都市的游子,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在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启迪下,用隐含着乡愁的笔触,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以其刚健、清新、朴野之气使创作界的面目焕然一新。他们主要运用现实主义的叙事方法书写出底层民众的苦难与愚昧麻木,表现了作家们的人道主义立场; 又由于挟带着各种乡情民俗的纪实和描写,显示了鲜明的地方色彩,从总体上呈现出比较自觉而可贵的民族化的追求。代表作有彭家煌的《怂恿》、王任叔的《疲惫者》、许钦文的《疯妇》、台静农的《地之子》等。

2. 《日出》

【答案】《日出》是曹禺于1935年创作的一部四幕话剧,连载于《文季月刊》1936年1卷14期。讲述的是少女陈白露原是有才华、有追求的中学生,只因父亲病故,家道中落,被迫飘泊风尘,沦为高级妓女,混迹于上层社会,寄生豪富。她虽不甘堕落,却无力自拔。旧时恋人方达生正直、真诚,却又缺乏人生经验,他特地远道来访,劝说白露脱离风尘,偕同走向新生活。白露心有所动,无奈陷溺甚深,恐达生力不能及,故矛盾万分。后因营救孤女“小东西”失败,陈白露精神受挫; 而她赖以寄生的银行经理潘月亭又因公债投机破产,最后陈白露服药自杀。剧作采用横断面的描写方法,将“多少人生的零碎”组成幅度宽阔的都市生活画卷,展示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都市畸形生活与畸形人生,预不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结局。剧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冲突尖锐,悲喜剧融于一体:语言凝练、生动,潜台词丰富。

3. 《倪焕之》

【答案】《倪焕之》是叶圣陶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以小学教师倪焕之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形象地再现从辛亥革命到大革命失败期间的中国城乡生活面貌,反映了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曲折历程。小说人物形象塑造颇具特色,语言严谨纯朴,在客观描写中蕴含着热情,是“五四”以来颇有影响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

4. 《北京人》

【答案】《北京人》是曹禺于1941年发表的一部成功剧作,表现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新旧交替

时期中国历史的一个侧面,塑造了一群封建阶级末代子孙的艺术典型。用“北京人”为剧本命名,囊括史前社会、现实社会、理想社会了种“北京人”形象,象征剧本主题的丰富含义,以原始人的勇敢有力,反衬出囚禁在封建精神统治下的北京人的空虚、怯懦、腐朽、堕落。艺术上交替运用象征、对照等艺术手法来揭示矛盾冲突,烘托戏剧氛围,寓意深刻。整部剧作风格深沉、含蓄、恬淡、隽永,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语言抒情且富哲理意味。

二、简答题

5. 简述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

【答案】曹禺话剧的诗意特征表现为:

(1)以诗写剧

“以诗写剧”是最能体现曹禺话剧创作个性的特点之一,也是他区别于同时代话剧作家的显著特色。曹禺本人就多次宣称他以“诗”写“剧”。关于《雷雨》,他曾明确地提出“我写的是一首诗,一首叙事诗”。他保留《雷雨》的“序幕”和“尾声”,也是为了让观众看完戏后,心中还荡漾着一种“诗样的情怀”,使“观众的情绪入于宽阔的沉思的海”。

(2)诗意的打情

曹禺是以“诗人”的心态创作戏剧的。曹禺创作戏剧时并不像一般的剧作家那样冷静地分析人物,理智地编排情节,而是像诗人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在真切的感受和体验中,在与对象的互相交融中去构思作品。整个创作过程为感性、情绪所左右,贯穿其中更多的是诗人创作情感的迷狂。

《日出》的写作缘由是“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这类的诗意感受,然后才由此酝酿演化为具体的人物形象。

(3)诗意的写实

曹禺在创作中追求诗意的真实,以理想的情惊描写现实生活,超越了对具体社会问题的直接表现和对时代背景的如实描写。

《原野》本是一个简单的农民复仇的故事,但曹禺并没有使这一题材简单化、世俗化,而是从反抗背后发现蛰伏于农民身上的精神瘤疾和沉重的封建文化负荷。

(4)诗化的语言

曹禺的戏剧中有一种诗的语言,这也是其剧本创作的重要特征。他的剧本在演绎尖锐矛盾冲突的同时,还流荡着深情款款的诗意,凝聚着作者饱满的生命激情和对生活诗意的不懈追寻。他曾指出“文字上要注意一方面更通俗,一方面要有味道,有诗意,含蓄无穷”。

总之,曹禺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天才作家,其独特的天性享赋和文学修养造就了他话剧的诗性特征。他带着以诗写剧的创作理念,用诗化的语言进行诗意的抒情、写实,给人以诗意的审美享受。

6. 沈从文《湘西散记》《湘西》在散文艺术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案】沈从文描绘湘西风情的系列散文《湘西散记》与《湘西》,代表了他散文的最高成就。这是他抗战前后两次还乡的产物,具有自传色彩。《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特色,表现为:

(1)叙述上,条理明晰

《湘行散记》《湘西》以沉江为中轴,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与事,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

(2)文体上,糕合了游记、散文、小说诸种文体因素

沈从文的散文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形成小说的情节性有情境氛围,还浸染了楚地的传奇,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散文体式。

(3)抒情上,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①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②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

③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4)结构上,构制宏大,整散有致

《湘行散记》以还乡历程为“线”,以小船停泊处为“点”,点线相连,徐徐展开一幅幅湘西风情画; 《湘西》则以地理方位的迁移——由边缘向纵深转换为叙述线,将常德、沉陵、辰州直至湘西腹地凤凰连成一体。

(5)语言上,继承传统,雅俗共赏

沈从文的语言较多地继承了中国古代游记与笔记的传统,简练流畅,平和之中自有其动人处。语言简洁而澄明,典雅与土俗并存,富丽与朴素同在。《湘西》中九篇作品,几乎无一笔空疏,言简义丰。

7. 简述张爱玲小说的特点。

【答案】张爱玲小说的魅力来自于传奇的故事以及弥漫其中的梦一般的氛围。她的小说似梦呓,诱你走入一个传奇而虚幻的小说世界。“说不尽的苍凉故事”便成为张爱玲作品的独特题材。在其小说中能感受到的不仅仅是梦魔般的氛围、故事、文化,还有梦魔般的人性,她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去展示人性的深刻变幻,这是张爱玲小说值得推敲的成功经验。

(1)在主题思想上,张爱玲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

张爱玲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一个个悲凉的传奇,内省、孤傲以及都市人的优越感与孤独感交织起来形成她对时代“荒凉”特色的心理感受。张爱玲在塑造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由于她悲凉的家庭经历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她的作品弥漫着浓厚的悲剧色彩。她以一种近乎冷酷的悲剧感叙述着一个个悲凉的传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风景线。

(2)在选材上,张爱玲的作品以言情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