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淮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620政治经济学考研题库

  摘要

一、辨析题

1.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必然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在国有企业没有产权改革前,国有资产就已经开始流失。在产权改革前的流失大致包括两个方面:一种是显流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被经济学家和社会公众所关注。具体表现为国企领导人(也可能包括政府相关领导人)利用自身的权力和信息优势,在产权不明晰的情况下,挥霍、浪费企业的各种资产并采用各种手段占有国有资产。另一种是潜流失,由于原有的企业产权制度无法保证选出合适的企业领导人,也无法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有能力的领导人有可能出工不出力,没有能力的国企领导人将一个又一个企业搞跨,从而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就国有企业改革而言,其核心问题在于构建有效的产权制度安排,国企产权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我国产权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产权交易市场不完善,产权交易监管不到位等。而创造竞争的环境是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成功的重要外部条件。在企业内部信息分配不均匀,管理层占据信息优势的情况下,要有效处理国有资产,需要在国有资产交易中引进竞争机制,改善游戏规则(特别是定价规则)。国有资产谁来买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规则问题,要保障国有资产的有效定价。同时要协调企业内部非交易性合约和企业外部市场交易性合约的关系。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必然导致某些内部人为自己定低价,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另一个规则就是公开化规则,防止并遏止改革中人量存在的“暗箱操作”现象。法制的完善、公众的参与和透明的游戏规则是减少国有资产流失的一个重要祛码。

2. 资本主义社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和结果。

【答案】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超额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下人的剩余劳动。它的产生不是由于商品的价格高于价值,而是由于下人在同样的劳动时间中创造了更多的价值。个别或少数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只是一种暂时的现象。而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获取利润。因此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剩余价值。它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当资本主义企业竞相追求超额剩余价值时,原来的先进生产条件转化为1般的生产条件,社会价值和个别价值的差额将不复存在,从而超额剩余价值也就消失了。超额剩余价值在个别资本家那里消失,整个资本家阶级却普遍获得了相对剩余价值。

综上所述,把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看成是各个资本主义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直接动机是可以的,但是看成结果就是错误的。

二、简答题

3. 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及其特点。

【答案】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新型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道路相比,有如下特点:

(1)新的要求和新的目标。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标志和落脚点。

(2)新的物质技术基础。新型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更先进的技术基础上。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下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把信息产业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将高新技术渗透到各个产业中去。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技术手段和重要标志。

(3)新的处理各种关系的思路。要从生产力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简单劳动力大量富余、虚拟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善且风险较大的国情出发,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特点和必须注意的问题。

(4)新的工业化战略。新的要求和新的技术基础,要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经济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这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可靠根基和支撑力。

4.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

【答案】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原因主要有:

(1)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从一般意义上说,只要存在私有制和商品生产,就有经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因为,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的公式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 转变为了W-G-W , 流通过程就有出现中断的可能性。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时,货币就不仅表现为流通手段,而且具有了支付手段的职能。信用的出现使危机出现的可能性进一步加强。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中,价值的增殖是生产和交换的惟一日的,而使用价值则仅仅成了价值增殖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这个根本特征必然导致生产和消费的严重冲突。

(2)对于剩余价值的无止境的追求与竞争的外在压力相对结合,使生产具有了无限扩大的趋势,生产的商品越来越多,劳动生产率越来越高,物质产品越来越丰富。生产的不断扩大和使用价值的大量增加,需要社会购买力的相应增加作为保证,没有社会需要的相应增加,社会再生产过程就会中断。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雇佣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自主的消费者。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这种双重地位,带来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矛盾一一每个资本家在自己的

工厂内部剥削工人越成功,对总体资本家而言,其商品实现越是困难,资本积累的发展使社会财富日益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阶级在社会总财富中所占份额相对资本家阶级在不断缩小,社会则富分配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日益严重,有支付能力的购买力跟不上生产的能力的增长。

生产和需要的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会导致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表现形式,又是这一矛盾得以强制性地缓解的方一式。

5. 简述对外开放条件下如何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

【答案】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根本的经济利益免遭侵害的一种经济状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 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自主性、抗风险和竞争力; 不至于因为局部问题的演变而使整个经济受到冲击和遭受过多损失; 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会推进国际资源的优化配置,又会对国家经济安全产生负面影响。为保证国民经济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在对外开放中,要什分注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1)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要强化自主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2)要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和市场调控,要正确运用金融工具调控市场,加强金融监管,维护生产秩序,避免金融风险和经济风险,确保国家经济利益。

(3)建立国家经济安全预警机制。要防止和化解经济全球化给中国经济安全带来的威胁,增强应对突发事件和危机的迅速反应能力和临界处理能力; 构建国家经济安全的防御体系,根据我国的资源占有和需求情况,建立国家经济资源战略储备和保障体系,从而为国家经济安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形成比较完善的组织体制和应对机制,建立完善的维护经济安全和危机管理的组织体系、法律体系、信息收集与传导体系、预警和化解体系、应急管理体系等; 导入新的引资战略,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有效防止引进依赖陷阱。

(4)维护国家经济资源和信息技术免遭侵害。我国应使用国家所掌握的一切力量和手段,保障资源安全。发展现代化远距离通信技术,保护国家经济信息资源,未经批准不得获取经济、金融、证券、科学技术和政府的经济信息,防止利用经济信息操纵公众意识; 在经贸往来中,在保护环境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居民健康免受伤害,在进行任何经济和军事活动时都要考虑到生态因素。

(5)积极与国际社会合作构建国际经济安全体系。提倡和推行“全球共同安全、同时安全和可持续安全”,拓展国家经济安全的国际空间,构建最广泛的国际经济安全体系; 同时,明确我国在经济领域最主要的国家利益,只有在稳定发展经济的基础上才能综合解决与实现与我国国家经济利益有关的问题。如防止发生地区经济、金融危机和化解经济纠纷,打击国际经济犯罪,在解决包括周边经济安全和国际经济安全等尖锐的全球性生态问题方面利益一致。

6. 马克思主义关于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答案】(1)复杂劳动创造更大价值的基本原理

不同生产者的劳动不是均质的。商品生产的劳动可以区分为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简单劳动